首页 -> 2008年第3期

小学中年级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高素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对文本的钻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等途径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这种阅读习惯和技巧应当从小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下面就如何引导中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课始引疑,激发探究之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7课)一课时,开课伊始,是这样引疑的。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课题。
  (“你必须把鱼放掉!”)
  生1:老师,你课题写错了!
  生2:漏写“这条”两个字。师:谢谢,老师粗心也会出错,你们以后千万别粗心。
  (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学生齐读)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了解吗?
  生1:这是一条什么鱼?
  生2:为什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在品词析句感悟中,抓住汤姆和爸爸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并伴之有感情的朗读、体味后,同学们得出人人都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文章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本环节正是把学生自读自疑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加以研究,这样教师把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予学生更广泛的空间。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主动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充满激情地去学习、去探究。
  
  (二)课中引疑 ,体验探究之乐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
  例如教学《特殊的葬礼》(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8课)一课品读完第3自然段,教师引疑:几年以后,这条瀑布又怎样?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品读第5自然段。然后让学生练习说话想象一下,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子?游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有哪些感触?会说些什么?并尽可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导读3、5自然段,教师启发思考:学习了课文第3、5 自然段,此刻,你特别想知道什么?学生稍加思考,疑问顿生:昔日雄伟的瀑布为什么会逐渐衰竭、奄奄一息?问题出现后,引领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探究瀑布枯竭的原因。这样,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是倾听者,倾听孩子们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教师是合作者,运用精妙的“片言之语”、精彩的课件,对学生或以引导,或以点拨,或以碰撞,或以激励,或以启迪,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化,探究不断深入,信心不断增强。
  
  (三)课后引疑,盘活探究之源
  
  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一是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二是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探究式学习方式不仅重视探究问题的提出解决和交流,同时也要重视对探究结果的检验。如教学《特殊的葬礼》最后一节,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此时此刻听了总统如此饱含深情的演说之后,你是不是也想为环保事业做点贡献呀?老师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则环保标语,用我们的语言,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号召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投入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行动中来。” 学生设计的标语:“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妈妈,让我们有实际行动来爱护他”……从一条条标语中,从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已经深植于学生的心中,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魅力所在。学完《放飞蜻蜓》一文,进一步激励学生探究:为什么说蜻蜓是“除害飞行家”?它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蜻蜓饿极了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外阅读和收集、处理信息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完《狼和鹿》后,让学生搜集,除了狼和鹿之间的失衡会造成祸患,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离开了阅读实践,学生将没有探究,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需求,努力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及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的阅读探究与创新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