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利用“情景教学”开启学生思维

作者:张 鹏




  高中化学课程新课标要求教学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落实新课标必须研究教法,笔者尝试利用“情景教学”法来开启学生思维能力,对知识的落实、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有很大的收获。
  情景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更是艺术。”既然是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综合利用语言、姿势、图片、板书、实物等,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去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协调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发展和认知水平关系,达到以“物”激“情”,以“情”促“思”,以“思”提“能”目的。而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景,不但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气氛掌握科学知识,更有利于培养他们探究化学奥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哪些情境呢?下面就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教学环节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一)以“奇”入景
  
  好奇心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它是一种包含情绪色彩的探索事物和获取知识倾向的需求,心理学称为学习的内部动机。外在体现为对某事物、知识是否感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引导他们结合学科知识特点,自己去探求、发现。
  如在讲授“氮的氧化物”相关知识时,先设置如下演示实验:①一瓶无色的NO上到放一只空瓶,观察瓶中气体情况;②抽走两瓶之间的玻璃片(即NO和空气混合),观察;③再向瓶中加入少量的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后,观察;④移开玻璃片,观察;
  学生先后看到无色→红棕色→无色→红棕色的奇特颜色变化,激发学生的探求变化过程的强烈愿望,通过他们积极的思考,分组讨论,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归纳了NO和NO2的化学性质,顺利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2NO + O2= 2NO2(无色→红棕色)
  3NO2+ H2O = 2HNO3+ NO(红棕色→无色)
  然后再以该知识为出发点,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巩固相关知识,提出:怎样鉴定分别装有NO和空气的两瓶无色气体的成分?怎样鉴定分别装有NO2和溴蒸汽的两瓶红棕色气体的成分?要求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全班学生都踊跃发言,同学们通过对比、讨论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一致的结果。教师在肯定该结论的同时,及时地请两位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可见创设这样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巩固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以“疑”入景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一番疑问,一番长进。” 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起思考的欲望。课堂中老师合适的设疑能让学生产生悬念,不但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思考,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课堂中老师设疑及释疑不仅能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发展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在“硝酸的性质”的教学中,基于硝酸的性质,提出将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如下处理,即在向盛有稀硝酸的试管中加铜片之前,先加入少量的碳酸钠粉末,然后让铜遇硝酸,可得到较好的实验效果。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要加入碳酸钠?②为什么要排除试管内的空气?③为什么能排除试管内的空气?
  在学生已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在问题情景的导引下,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最后都能得出相应的正确结论。
  
  (三)以“趣”入景
  
  兴趣是人类力求接近事物或从事活动的有选择的认识趋向。它像一块“吸铁石”,能让学生从内心自发地、主动地探究未知事物,获取科学知识,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利用化学实验的特点,创设与知识相适应的情景,可以教材中演示实验、课后家庭小实验等为主,改变实验教学的常规模式,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学生间的协作实验以及对实验的现象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得出相关知识和规律,在该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科学知识,更多的是从中培养自己大胆耐心的实践品质,果敢沉着的自信力,自觉自控的意志力,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并养成尊重客观、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探索性实验,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和活化,为发挥其思维潜能创造了情境。
  如在钠的性质教学中,通过学生完成演示钠在水反应的实验,从操作学生的体验、感受,同学们的观察、分析,师生达成共识:①钠能用小刀切割(说明钠质软);②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比水轻);③钠熔化成小球(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较低);④钠在水面上游动并发出“嘶”的响声(说明钠反应产生气体);⑤烧杯中溶液变红(说明钠反应后生成碱)。课堂上同学们情绪高涨,积极参与的愿望很强烈,最后对该过程形象地描述为浮、熔、游、红。再提出:将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从中感受到化学变化多层次的趣味体验,也感受到对未知事物的多角度探究的科学态度。不仅体现实验现象与知识相对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世界观。
  新课标下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参与,在师生之间的互动、探讨、交流中掌握科学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观察,善于捕捉学生学习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在学生受到打击,思维受阻而处于压制状态时,及时变通调节,而创设一个良好的、合适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化学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探求、竞争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就会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就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