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作者:董入任




  (一)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意义
  
  1.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格局正在形成,社会也呼唤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掌握好这一技术、工具、语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的机会;偏重书本知识、运算技能和推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注重观察、操作、讨论、合作学习、猜想、画图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策略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前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教师用亲切的语气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请大家当小老师,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新颖、独特、有创意。”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有些方法属一般常规思路,有些方法则展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十分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2.注重观察操作方式,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1)注重收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指导学生“收集”材料是认识的起点,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学中可采用观察和操作活动之前要让学生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认识小数时,让学生去找哪儿有“小数”。课堂上,学生纷纷汇报自己调查的结果。如苹果的单价是0.50元;文具盒的单价是4.00元;同一种铅笔,有的标0.4元,有的标0.40元,它们是否一样多?在汇报调查基础上让学生把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和100份,用其中的4份和40份,比较大小,学生认识到0.4=0.40。这样教学既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观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学生发明创造的主要条件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观察是思考和识记之母”。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或思路进行观察,发现事物间的联系。观察后,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观察结果,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基础。比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数学情节:“要用纸折4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药盒,至少要用纸多少平方厘米?你能想出好办法吗?”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出了多种结论,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打破了原有思路的束缚,使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最佳的解法,而是在肯定学生发言的同时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观察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加强运用是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手段。观察、操作的过程是学生课堂上“做数学”的过程,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探索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如认识“公顷”时,可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引起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是由扩建校区引入的:要把相邻的二中划入本校区,请计算一下二中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如何计算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调动起来,有的说去查二中原规划图,马上遭到学生反对:“不行,我们不知道规划图在哪,即使知道在哪儿,也不一定给我们看。”有的说:“测量比较好。”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同学们准备了卷尺、标杆等,有的测,有的记录,有的计算,很快便知道了二中占地大约1公顷。同学们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积累了生活经验,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3.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注重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创设一些思考的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多想多说,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做既巩固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如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时,把全班分成四个组(其中一、二两组所用圆柱、圆锥等底等高,三、四两组所用圆柱、圆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让学生通过装水实验验证。一、二两组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三、四小组却不同意,老师不急于说明原因,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很快一、二组说出圆柱、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关系,三、四小组发现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通过留有时间的观察,学生发现了造成结论不相同的原因。在此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同时在愉悦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积极评价,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而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创造。教学中的积极评价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加强评价,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评价的重要方式,它可以记录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反映学生的探索过程与取得的进步。积极评价学生,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及时发现数学问题,收集有关的资料,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对问题及时反思。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对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及时评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