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加强主体性教学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作者:孙永红
究其原因,恐怕主要还在于教师在教学中一切替学生包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特征,把学生当作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强化训练以备考的机器,因而往往费力不讨好。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新大纲、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广大教师进一步认清了目标,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认清“主导”与“主体”的差异性,进而从“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向“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的新型模式迈进。可以说,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已经为广大教师接受,顽固地坚守传统教法的老师已不多见,但在实施主体性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操作程序模糊的困惑。不少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走“满堂灌”或“满堂问”的老路,存在着“想归想、说归说、做归做”,数者难以协调统一的情况,为此,就语文课主体性教学有关问题试谈如下:
主体性是以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具体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以自身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为特征,以促进主体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课堂实践。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一是要体现教育目的,着力培养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学生需具有独立个性,即要使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形成开拓精神,创造才能从而提升个人价值;二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三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四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平等交往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逐步达到“不教自教”的境界;五是把学生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一)如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1.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突出学生主体性。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铭记在心,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经过努力获取的知识才能记得清而且长久难忘。
2.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3.通过分组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性,分组讨论可以发挥群体优势,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
4.通过启发教学来突出学生主体性。通过教师的相机点拨,架接学生的思维通道。
5.通过引导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教”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够借助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区别“主导”与“主体”的差异,明确师生在主体性教学中的基本要求,这是操作程序中的实质内容。教师的主导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始终由学生单方面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由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或“以讲为主”、“满堂问”的极端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活动起来,以活动促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到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要尊重学习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动手操作、平等做人的权利以及自由发展的空间还给学生,同时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活动,落实“双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并及时反馈自主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使之感受到一种成功体验。
(二)操作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科学制定目标:要符合教与学的实际,体现主体性教学宗旨。
2.动态处理教材:要求寻找最佳切入口,发展创新思维。
3.灵活调控课堂:注意学生情绪反应,关注课堂气氛变化,以便及时调控。
4.合理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消化吸收并能迁移拓展。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某种教学策略,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与模式,如设问导学式、课堂讨论式、合作学习式、分组活动式等。
综上所论,主体性语文教育是新时期教改之需要。加强语文主体性教学,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