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谈学生绘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尹云霞
(一)进入情境,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尤其是一些古诗,更是有诗情画意。如白居易的名诗《暮江吟》,整首诗描写了深秋时节,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全诗文字凝练,通俗易懂,以时间为序,抓住了傍晚和夜晚不同的时间的江边景物的特征,在读者的眼前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深秋景画。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前面的质疑,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合理想象,挑选夕照图或月夜图中感受较深的一幅,使之形成画面,再现意境。这一练习,激发起学生再读探究的欲望,他们根据古诗内容画图画,再一次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美。一幅幅夕照图和月夜图各具特色。夕照图美丽而又平静,夕阳斜照江面,江水瑰丽无比,月夜图上月牙弯弯,树叶和草丛中的露珠在月光的映射下,像闪闪发光的珍珠。学生们通过绘图,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二)理清线索,促进理解
一些以时间、地点为线索的记叙文,在教学时可让学生绘制出人物活动的线路图,以抓住课文脉络,加快加深学生感知教材的进程。《蜜蜂引路》这篇课文叙述了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出养蜂人,浓墨落于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旨在教育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学会认真思考。熟悉、感受列宁找养蜂人的线路图,是学生学好这篇文章的第一步。因此,可先让学生用草图画出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在什么方位,就是提醒学生绘图的重点是要比较准确地再现课文中对四处地方的描绘,接着让所有学生都动笔画画,并指名一学生在小黑板上画,画完后再让其他学生对照课文,指出不足,进行校正,最后进行小组交流。笔者发现学生在做这一练习时,阅读课文格外认真仔细。学生为了绘图,都去反复阅读课文,从而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在教学《三味书屋》《北京》等课时都让学生进行了绘图,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弄清各个方位,从而顺利地领会课文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课文所写的内容比较抽象,靠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感受不深。遇到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介绍的情景绘图。例如《詹天佑》一文在“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部分较为抽象,就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叙述,画出了“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不同开凿方法的示意图,以及詹天佑如何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易于爬上陡坡的线路图。这些课文内容的形象再现,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在再现的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既锻炼了抽象逻辑思维,又锻炼了形象思维,促进了左右脑的和谐发展。
(三)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教材中的一些课文生动有趣,通俗简短,特别符合中低段学生的口味。如《谜语》这一课才只有四行: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棵黑葡萄,猜不着请你对着瞧一瞧。像这样的文章教学时先带领学生到课文里走一个来回,然后要求学生回归整体,把谜底用铅笔画出来。学生们此时此刻大都已经猜到谜底就是眼睛,他们个个兴趣盎然,不一会儿,各种各样的“眼睛”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于是让他们把画拿出来,分小组讨论。这种新鲜的做法,使学生沉寂的心一下子活跃起来,都积极地投入到讨论的行列中去。大家通过比较,思考以后,纷纷发言,有的说:“某某同学画的眼睛只有眼珠,既没有上睫毛,又没有下睫毛,真难看!”有的说:“某某同学画的眼睛,有上睫毛,但是没有下睫毛,这是不对的”;还有的则说:“某某同学画的眼睛上下睫毛只有三根,这是错的,人的眼睛应该有很多根睫毛。”通过讨论学生对眼睛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把绘图作为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能成功地减轻教学难度,有效地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根据需要让学生进行绘图,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在自读课文时仅作一般的浏览,促使他们能够认真地读,达到理解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能使全体学生得到训练,做到人人动手,大家参与。避免了训练范围过小,为全体学生赢得了宝贵的锻炼机会,满足了所有学生的表现欲,大大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