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文教学艺术浅谈
作者:朱桂荣
(一)教师的素养是讲究教学艺术的基础
1.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不仅要学习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专业理论,还要学习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更要广泛涉猎,多方搜集,只有杂而专、多而精,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广征博引、游刃有余。
2.语文教师除有高尚人格外,还要有广泛的审美修养。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感受美,发现美,还要善于欣赏美,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语文教材选取的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春》《海滨仲夏夜》中的自然美,《驿路梨花》《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的伦理美,《看戏》《故宫博物院》中的艺术美等,都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自己玩味把握其中美的因素,才能引导学生欣赏美。
3.语文教师要有创造意识。教学艺术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语文教师如果仅感受到美甚至欣赏美,却不能创造性地表现出来,那只能是一种贩卖,永远不能称其为艺术。具有创造性意识的教师永不会满足现状,敢于扬弃敢于超越敢于创新,才能化平凡为神奇,变教书为一项艺术活动。
(二)透彻的理解教材是教学艺术的前提
一个对教材本身尚不能透彻理解的教师是根本谈不上教学艺术化的。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只有认真备课,善于挖掘和发现,深入钻研,透过表象看本质,不仅每一课、某一单元,而是整册教材,本门学科的知识内容、目的要求等,都了然于心,才能驾轻就熟,运筹帷幄,顺利调控课堂气氛,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恰当把握教学节奏,从而达到教学艺术化。比如宁鸿彬老师讲《皇帝的新装》这篇较长课文时,只设置了四个问题:一是读课文加副标题,二是浏览课文,用一个字概括故事内容,三是皇帝为何受骗?怪谁?四是这么多人受骗的原因是什么?四个问题紧扣课文内容,层层设疑、步步深入,也没见他讲课文,问题都已轻松解决。其关键就是对课文的透彻理解和熟练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紧扣教材设疑激趣导引,如山中探宝,否则只能是捉襟见肘。
(三)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化的关键
语文教学艺术化,关键还是课堂教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教学艺术化与否的关键。这有两方面需要注意:
1.教法要灵活多样。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会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他总是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法,教无定法,关键是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如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四遍六步书法”、黎世法“六课型”教学法等,都是他们总结他人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形成的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但也不是课课如此,而是稳中求变,变中求通。只有教法灵活多变,学生才能爱学乐学,达到师生情感共振,从而收到理想效果。
2.要深入挖掘语言魅力。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借助教师的语言,优美的教师语言能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如魏书生的语言娓娓动听,于漪的语言诗化美,程翔的语言激情澎湃等等,都能很好地打动学生的心弦。对教师语言的要求,首先是准确,这是教学语言的最起码要求;其二是简洁,繁琐的语言给人厌倦感;其三是生动,生动的语言才能打动人心。有人描绘教师语言的巨大魅力:“教师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她像一股清泉流入沙漠,于是沙漠有了绿洲;她像一线晨光穿透云层,给林中飞鸟带来了黎明的消息;她像普罗米修斯的圣火,给人带来光明,照彻上下五千年。”一位优秀的教师总会尽力去丰富自己的语言,去挖掘语言的巨大魅力。
(四)优异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艺术化的终极目的
教学艺术只是方式和手段,优异的教学效果才是教学艺术的目的。教学不能为艺术而艺术,否则就成为花架子和绣花枕头,因此“只有围绕完成教学任务这个中心而采取的最少时间取得最佳效果的独具匠心的教学实践活动,才称之为教学艺术”。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学艺术也不是轻易可以达到的,必须经过勤奋好学、广泛借鉴、不断实践、勇于创新才可能取得,需付出艰苦的劳动,但这也应该是一位教师所努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