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领会新课标精神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作者:周 刚
(一)建立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对一名初中生来说,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难:包括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而这正是培养学生树立信心、接受挑战的最好时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些时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例如,在教《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教师可设计了一个猜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游戏。在问题出来后,有的学生能一下就得出准确的解集,有的则需要花几钟的时间才能得到,而还有些学生则无从下手。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先给予他们肯定或鼓励。领悟快的同学则给予表扬,没有领悟的同学则给予耐心的讲解和鼓励,并亲自与其一起游戏,等他们豁然开朗时及时给予称赞,让他们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勇敢接受挑战,认真面对困难与挫折;在教师的赞扬中,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培养了他们兴奋、自豪、充满信心的情感。这些情绪反应将促使他们做出更大的努力,增强学习的动力,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容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他也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性格上也很自私和好强,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而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接受他人,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
例如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和审美过程。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相互实行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了自我认识,而且学会了与人交流和与人交往,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学会了与人相处。
(三)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占优势。那么在数学课上如何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乐于学习呢?
1.教师是榜样。教师要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做到教态亲切自然、情绪饱满,以此来感染和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学生精力集中到课堂中来。另外,课堂上往往会听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回答,这时如果教师严辞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反之,教师保持良好的心境,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
2.排除各种干扰学生的障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能及时发现并恰当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排除各种干扰学生的障碍。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些情况:有的学生因过度疲劳而没精神,有的学生因和其他同学产生矛盾而耿耿于怀,有的由于回答问题似是而非而被同学嘲笑等等,如果不清除这些困扰学生学习的不健康因素,他们很难达到快乐学习。所以课堂上教师的目光要尽可能的覆盖全体学生,对过于疲劳的要“送去”理解,对产生矛盾的要进行调解,对受到嘲笑的给予安慰,消除他们的自卑情绪。
例如,一位教师在数学课上,正是下午,学生精神不太好,有打瞌睡的现象,而此时教师正要上很重要的二次函数的内容,这时他双手一举,头一低,大声说:“大家快看,抛物线!”顿时课堂上一遍笑声,紧接着他又说:“看抛物线,就看我,不要麻烦周公了!”在笑声中学生都抬起头也自觉地坐正了,就这样把学生的精神提上来了,这位教师的方法值得借鉴。
众所周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也不是一个教师能培养起来的。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三管齐下,更需要家长与教师的配合。而作为教师,应当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教给他们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只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教学实践中,不仅不会影响学科知识的教学,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