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浅谈Microsoft PowerPoint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许 莉




  PowerPoint是office系列软件包的组成部分,它建立的文档称为演示文稿(以下简称文稿,俗称幻灯片)。由PowerPoint建立的文稿可以在微机屏幕上进行“幻灯”演示,并可连接到大屏幕投影仪直接投放、可以制成实际的35mm幻灯片、还可以通过网络以会议的形式进行交流,当然,更是日常课堂教学的好帮手。采用PowerPoint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枯燥的照本宣科变成欣赏电影的享受,学生接受信息的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从而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强化了学习的效果。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都是采用“兴趣导入—学生读书—教师讲述—黑板演示—完成练习”这一模式,少有变化。最开始,学生也许还有一点兴趣,长此下去,相信没有几个学生还会热爱历史。初中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渴求变化的“叛逆”时期,新的老师、新的学科、新的知识让他们充满好奇,新的授课方式也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他们不会满足于一成不变的老师讲述,不喜欢千篇一律的板书。
  如何让死板的时间地点、枯燥的历史知识点变得生动有吸引力呢?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手段中,使用幻灯片是一个实用、经济的选择。笔者基于教学实践,谈谈使用体会。
  
  (一)补充资料
  
  由于新教材较旧教材显得非常简洁,内容大大减少,许多知识需向学生作补充;学生学习时间又较紧,不能占用其他课余时间,故课内补充必要的相关知识点就很必要。相对于传统的口头介绍、书面印制和黑板补充,用幻灯片就有即时、容量大、节约资源,可随时增删和替换的优点。
  例如学习《战国七雄》时,书中只略微提了一下“三家分晋”产生了“赵魏韩”新三国。此处,可补充晋国三大夫姓甚名谁,何时何地,如何瓜分了晋国。初二《北伐战争》中开篇即出现“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这一内容,而前面又从未提及“中国国民党”,那么,它是怎么来的?此时,可在投影或背投上打出“中国同盟会”如何改组成“中国国民党”的有关史实。如此,学生才可学得明白,做个明白人。相反,如果以上内容用纸张印刷下发,或用板书介绍,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二)处理图像
  
  此图像可分为三种:一为人物,二为地图,三是其他实物图像。
  1.关于人物图像。历史是人创造的。所以,学习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历史人物。新教材中历史人物图像很丰富,编写很好。只是,书上的图像都较小,且是固定的。使用幻灯片,可将图像放大,直观效果更佳;而且,可将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图像通过网上下载等方法演示出来作比较,也能将与文中人物相关人物下载演示。
  初二《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文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部分,课文印制了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三位代表的头像,没有另外十位代表的图像及姓名介绍。那么,讲到此处时,可从网上下载他们的资料作演示比较,如汉奸陈公博等人,让学生作一个更详细的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书上所写三人。同时,通过正反对比,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2.关于地图。这是最能体现幻灯片优越性的一个环节,其中又尤以战争过程为最。书本上的作战示意图是死的,行军动态、进退过程都只是平面的展示,二维的呈现,没有动感和立体感。幻灯片则不同,有了它,战争就变成了一幅活生生的动画。如初一课文《战国七雄》中“围魏救赵”这一经典战役,可将幻灯片设计为:三个不同服饰的士兵成大三角形代表赵魏齐三国,箭头前伸后缩或战马奔跑表示进军、撤退,两把刀剑相交表示战斗进行。点按钮1,魏军进攻赵国;点按钮2,齐兵出发为救赵国而进攻魏国;点按钮3,魏军撤退;点按钮4,齐魏军刀剑相交激战于桂陵,并可配以厮杀呐喊声。可以想见,平淡的一堂历史讲述课,将因这一动画演示而变得有声有色。
  3.其他实物图像。这一功能可体现为补充课本上没有的图像。如讲到“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时,可演示《狂人日记》《呐喊》等书的封面或相关文章。学习“北伐”时,可打出蒋介石的几幅肖像,增加学生知识容量,提高学
  习兴趣。
  
  (三)演示板书和完成讨论
  
  幻灯片的板书功能不是很突出,有点大材小用,一般可在需要不断变换板书内容或黑板容量不够时应用。在用来完成讨论方面,幻灯片作用较大。常用方式是先给出题目,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综合学生意见后,出示参考答案或参考标准,进行订正、归纳和引导,达到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目的。
  (四)完成练习
  除一般的出示作业留待课后完成,幻灯片在这一环节最有用的是完成随堂练习,如填空、选择题。将事先准备好的习题出示后,学生回答一道题,按一下控制按纽就出现一个正确答案,方便又快捷,省力又节约,相信此时已较疲倦的师生也愿意用这一招吧。
  此外,幻灯片还有其他使用方法。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幻灯片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它的制作和使用方式仍然期盼更深层次地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