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作者:张素彩




  初中历史内容丰富,头绪繁多,学生要把所学知识记忆在心实在是一难题。要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就要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的痕迹的保存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识记,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笔者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首先,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一环非常重要。学生如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起来记忆,就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如记忆汉代的丝绸之路,可联系汉代居于世界前列的丝织业的兴盛状况;学习宋朝对贸易主要输出物品——瓷器、丝织品,可要求学生联系宋朝手工业中的制瓷业和丝织业;学习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可联系记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前后几个知识点。这样把知识点串成线,减少了记忆头绪,十分便于记忆。
  其二,充分利用《中国历史图册》自绘一些简明方位示意图,以增强学生记忆效果。如讲两宋及元代农业经济方面棉花的种植(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元朝时棉花已在全国广泛种植)时,教师画出标有长江、淮河、黄河棉花位置分布简图,用箭头标示棉花的扩展方向。学生结合示意图记忆史实,印象更加深刻。讲解“西晋末年人口迁徙方向”时,也可用方位示意图教学。教师先画出标有黄河、长江的示意图,然后用两组不同色彩的粗箭头分别标示由黄河到长江、由长江到更南地方的迁徙,这样所讲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凡此种种,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顺利掌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讲”、“练”、“串”、“背”的四步教学法,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讲”,在讲授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经验不足,知之不多,需要启发引导,而师“学有专攻”,且懂得学习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其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不是先天就有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诱导调动。而且,教师在“讲”中要体现一个“精”字,即精讲。在充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的基础上,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交给学生,如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内容等;教师讲事件的前因后果,讲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地位、性质等。
  “练”,即作相应的练习题。在编制练习题时要体现出少而精的特点,知识覆盖面广,题要灵活,体现出创新精神。可把基础知识当堂达标,单元网络和能力提高放在本周自习课上解决;单元检测及时反馈,通过练习使学生自学形成知识体系,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上步骤尽可能减少知识缺陷的积累。
  “串”,即讲解知识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做到顺藤摸瓜。可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在黑板上展示知识网络体系,引导学生学习和把握;最后作相应的练习题。
  “背”,历史是一门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初中尤其如此。在讲授和随堂练习中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十之八九,而难懂的、不易背的、易混淆的知识要点则要求学生背记,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记忆规律的运用,不能死记硬背。
  在“练”的时候应结合形势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如在讲完“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可设计让学生进入角色,假设自己是清朝的皇帝,当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时如何办?又如在讲“台湾”时设计先引导学生回顾台湾的过去,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了解台湾的现状,展望台湾的未来,重申我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决与“台独”分子利用“公投”手段搞分裂活动进行斗争等。
  总之,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三)利用影视文学作品来学习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和记忆
  
  影视文学作品有很大的直观性、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例如讲鸦片战争时,可以插播电影《鸦片战争》片断,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增强历史的真实性,还要多和历史以外的书籍联系起来。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昨天,更重要的是吸取前人的经验,从小处来讲可用于指导今后的行动,从大处来说即要唤醒学生们的关心祖国、关心全人类发展的意识。
  总之,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所学内容灵活地采用一些增强学生记忆的有效方法,以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牢固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