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刍议

作者:梁雪芳




  一节好课是在教师导演下由学生主演出来的。作为起着“导演”作用的教师,不能只懂得一些“导”的艺术,更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做好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上的线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的。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巧妙质疑
  
  “思维自惊喜和问题始。”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进步的桥梁,是创新的翅膀。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当学生思维犹如平静的湖水,用提问巧设疑难,造成悬念,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当学生处于“十字路口”欲进而不知方向时,用提问引导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当学生在“爬坡”欲上而乏力时,用提问巧妙点拨,以减小难度,鼓励信心。
  第一,坚持适度原则,设问有的放矢。适度原则是就问题的难度而言的。根据心理学研究,如果所提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回避的心理;太简单又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即提问要遵循“跳一跳,能摘桃”的原则。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这对如何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第二,巧设梯度,拾级而上。课堂中难免有些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和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讲授时可以采用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方法,降低难度,使学生在克服种种困难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更加主动地探究和学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觉得有话能讲。
  
  (二)巧用评价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性的艺术,想让学生的发言有水平,有个性,不能少了教师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更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运用合适的评价,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一,学会多赞美。赞美的力量是无穷的。哪个孩子不爱听好话?更何况是老师的表扬呢?所以在课堂上,笔者从不吝啬表扬。一个学生哪怕只是答对了一点点,都先给予表扬,然后再委婉地告诉他:如果能够怎么答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有利于调动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第二,学会多鼓励。在课堂上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回答每个问题。这不仅要求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精心思考,更主要的是要鼓励孩子大胆发言。平时听得最多的是“说错了没关系”,虽然这样的评价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但在无形中也会向学生传达一个错误的信息,那就是只要举手,答错了没什么。而实际上,在课堂上总要求学生在举手之前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再来回答。这样一来,矛盾就出来了,学生不敢肯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他们就会犹豫该不该回答。如果这时教师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采用鼓励的手段,效果显然会更好。
  
  (三)巧妙点拨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年人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许多时候都不愿意说出心里话,或者干脆说不出问题的关键词。这个时候,学生急,老师也急。如何摆脱这种窘境呢?
  第一,运用适当的过渡语帮助学生将问题说正确。很多时候,学生心里知道是怎么回答,可是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却不知道怎样说得更好。这时,既不能急于逼学生马上说出答案来,也不能打断学生的话语自己滔滔不绝地说下去,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点,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时地插上几句补充的话语,让他更流利地说下去。特别是对待那些发言本来就不是很好,而偶尔也能举手回答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提示就更有意义了。
  第二,巧用适当的补白将问题说圆满。文字是没有生命的,然而阅读的人却是有生命的。所有的文字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许多的文本如果只是阅读,是完全不能体会出文字的内涵的。而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进行补白的练习,则会加深对文字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为透彻。在学习《二泉映月》一文时,理解阿炳是个怎样的人和《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是全文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设计一个补白的练习:当阿炳生病的时候,他一个人躺在床上,没有人来照顾他,想要喝水都没有;当阿炳操着一把胡琴在街头卖艺时,突然撞到一个水果摊上,他艰难地爬起来……此时,阿炳是怎样生活的呢?发挥你的想像,把你此刻看到的阿炳描述出来。这样的补白练习其实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好。我就先让他们写下来,再来说一说。结果,举手的学生很多。
  总之,在课堂上适时地点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回答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不管什么话题,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大胆举手发言。所以,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要求师生处于民主和谐的交流过程中,人人皆主体,进行平等的对话、理解和沟通,共同合作,共同创造而得以最终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呈现生动活泼的景象,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显示出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