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高辉凤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而且,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是为教师的讲授提供蓝本,尚未做到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素材。因此,教师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在新知导入中,激发创新
  
  新课的导人是一节课的序幕,导人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的感知的背景材料及其有限,因此,教师应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掘教材潜在的创新因素,营造引人新课的“情景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探索。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以趣激欲、以疑激欲、以美激欲、以变激欲等都不失为激发创新欲望的好方法。
  
  (二)在新知探索中,引导创新
  
  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为人的创造潜能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群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新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小学数学课本知识早已是人类创造的现成财富,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仍不失为“新发现”,这也是一种创新。因而,在新知的探索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质疑问难、动手操作以及合作讨论等行为,引导创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发展。
  
  (三)在新知运用中,训练创新
  
  新知的运用即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创造思维活跃的人,遇到问题不只是从正面沿着一个方向分析研究,可贵的是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通过调整方向去灵活思考,以寻求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挖掘提炼创新素材,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教会他们善于打破常规去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在学习评价中,激励创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因而对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是激励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创新自信心,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下一步的学习创新活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不断开发成为学习上的“尖子”,是他们进行着“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良性循环,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教师应通过不断的激励性评价,带领学生由一次成功走向千万次成功。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的评价中应含有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表扬、鞭策、祝愿等激励因素,如“你讲得真好!”“勇敢点,老师相信你!”“这个见解很独特!”“争取再努力!”等,给学生“一语三春暖”的感染力量。当学生经过思考得到正确的结论时,教师要给予热情的赞赏;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出现错误的认识和偏差时,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错误所在;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进行适时“点拨”,帮助他们克服思维障碍。
  其次,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教师也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不仅要留意学生解题的正误,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思维的闪光点,适时以精妙的评语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如解答“一本书有500页,小新前4天看了这本书的60%,照这样的速度,剩下的还需要几天看完?”一般的解法是:①500×(1-60%)÷(500×60%÷4),②500÷(500×60%÷4)-4。批改作业时,教师“√”的旁边写简洁的评语:“如果书的总页数不知道,你会解吗?试试看”。通过评语激励,学生茅塞顿开,相继列出:①4×(1÷60%)-4,②(1-60%)÷(60%÷4),③4×[(1-60%)÷60%],④4÷[60%÷(1-60%)],⑤1÷(60%÷4)-4,⑥4÷60%-4等正确而简洁均算式。这时教师又对用“4÷60%-4”这种解法的学生写上“优+有创造性”的评语,学生看了很受鼓舞,还对前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规律。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进一步激起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