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论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作者:陈孟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操作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数学实践活动兴起的原因
  
  数学实践活动论是应用于传统课程体系而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数学课程体系与生活世界的隔离与分裂,造成了数学学科重书本知识,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并且多封闭学习和机械学习,它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旨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强调儿童的经验和生活的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我国新课程理念也在实践和探索中发展,并推出了《数学课程标准》。新课标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重大,可行性强。实施以来,实践活动课已成为课程改革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实践活动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活动。数学实践活动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各个层次都得到发展。在实践活动中,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学习体验,鼓励个性化创造性探究,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2.兴趣性原则。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中,问题是关键。好奇、向往、疑问是进行实践和探索的前提。因此,选择的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问题要具有新颖性,这样才会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索和进行创造的机会,发展他们的钻研精神。对问题的兴趣性,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源泉。问题的不同层面会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使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出不同的个性和思考水平。
  3.实践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中心。数学实践活动课则是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桥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环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4.有序性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
  
  (三)案例
  
  “9加2的进位加法”教学程序分三步。
  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个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个皮球放在盒子外面,问:现在把9个皮球和2个皮球合起来,怎样计算呢?
  第二步问:盒子里面已有9个,再添上几个就刚好成一盒10个?(再添1个)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个分成1个和1个。
  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个放在盒内(学生说:9十1=10),老师再用手势表示盒内10个与盒外1个合并(学生说10+1=11)。
  这样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因此,操作活动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做到有条有理。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