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

作者:顾永忠




  [摘 要]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营造“高效低耗”的教育教学氛围,本文着眼于研究教学源点、注重人本教育、优化教学策略及反思与评价四个方面,对初中生物教学做了“有效性”的尝试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有效教学效应。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反思评价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类似概念的提出,有前苏联的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倡导的“最优化教学模式”,即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最优化,讲效果和质量统一标准,在具体的条件下,教师在最少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要求,发挥最大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成果。张璐指出教学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以下是笔者进行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尝试研究的几点感悟。
  1.研究教学源点,迈出有效课堂教学坚实步伐。
  教师能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必须对教学的三个教学源点“教材、教师、学生”进行挖掘,做到胸有成竹。教师不仅要分析教材,还要分析学生,更要分析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做到对教材烂熟于心,包括各层次教材的衔接、知识点的多维联系、重点难点的把握以及知识的科学教育内涵等等;其次要对各类学生理解能力、上位知识结构等方面有全面而详尽的把握;再次要对自我的教学技术运用水平有充分的掌握。以这三方面作为备课的基础,在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相呼应,强调生命科学思想的建立,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的反馈,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教学。
  例如在进行人体呼吸系统的教学时,笔者先把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吃透,此内容是在学习完人体的消化系统之后出现的,学生须在学习中探究出学习人体系统的一般思路以及学习人体呼吸系统特别之处。学生的“上位知识”里已有学习人体的消化系统的一般思路。所以策划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笔者精心设计教案和学生学案,预设关键环节,追踪教学效果的反馈。实际教学中,争论不断,精彩纷呈。在学习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时,学生模拟制得了各种道具,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每位学生都洋溢着探求科学的喜悦。
  2.注重人本教育,富于有效教学生命力。
  一堂完美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教学设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媒体、教学应急措施等等,即占尽教学的“天时、地利”,然还不够,最关键的是“人和”。此“人和”可以理解为教师富于严谨又不失激情的教学、学生强烈的探求欲和积极的思索和师生间和谐的“对话”关系,特别是后者。不难想象,缺少师生间和谐的交流,积极的互动,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将怎样?所以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有效教学的中心,把学生看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无条件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变甑别的精英教育为激励的素质教育,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落后。
  鉴于“人和”的重要性,笔者确立如下策略:上好初中生物的第一堂课,缤纷多彩的生物世界在多媒体动画、恬静的音乐和精妙的旁白演绎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探求欲喷发;直观的实验,让学生领略了生物实验的无限魅力;亲自动手参与,顿悟“原来就是这么回事!我也可以做科学家!”;与学生的共同探索,平等的“对话”,友善的氛围奠定了整个生命科学教学的和谐的基调。上好每一堂生物课,分层多维度的教学,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的风采,探究形式的灵活运用,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可以碰到树上的果子”,师生、生生的合作,培养了和谐的人格和团结的精神。给每一个学生以期待和激励的目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科学魅力。
  3.优化教学策略,课堂教学“高产高出”。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教学目标是否按部就班的、面面俱到的完成,也不是看课堂教学是否搞得轰轰烈烈,教师精彩的表演和学生完美的回应,而是看学生是否探索到什么,有所得。换句话,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必须看学生的“投入”和“产出”的差值,不管教学形式怎样,最主要是有高“产出”,而检验的唯一标准看实践,主阵地在“课堂”,必须高效利用好课堂45分钟。
  在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可由农村的一句谙语引入:俗语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同学们想知道这里面包含有什么生物学原理吗?由此展开新课的教学;在学习《血液的组成及功能》时,在课前出示了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张血常规化验单上各数据分别代表什么?各有什么功能?怎样判断这些数据是否正常?。此类导入,都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事实入手,通过设置疑问,创造了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给学生留有思维上的“空白”,从而激起学生通过学习来填补“空白”的欲望,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实现了“高产高出”的教学效应。
  4.反思与评价,有效教学“螺旋上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然课后的思考与教学后记的撰写是有效教学的必须部分,是能持续有效教学的保证。如果说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益的因素,教学反思和评价则是通过对上阶段的教学总结,为提高下一阶段教学效益打下了基础。这就说明了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而不只是教学活动之后。注重学生课堂的动态表现和分析跟踪评价的结果,促使了教学有效改进,学生成为有效教学的“主体”,教师的反思和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给有效教学注入了“活性酶”。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