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小议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安 娜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品质,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
1.独创性。创新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往往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质疑。
2.求异性。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不迷信,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3.联想性。面临某种情境时,会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其它反面。
4.灵活性。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
5.综合性。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二)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的概念与理论的形成都是从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中抽象出来的,而这些抽象出来的概念与理论最终又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经济、科技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培养学生较强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如何能够在保证正常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要有创新理念,掌握创新理论及方法。创新行为必须有创新的理念作支持。一方面,教师要掌握创造教育理论知识与方法,既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要学习有关创造学原理,掌握其中的原则、方法、技能和规律,懂得如何实施创造性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转变学生观,建立新的师生观,即建构教学双主体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面向学生,去发现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性。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才会不断地在教学活动中和日常交流中表现出创新倾向,这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创新精神、创新潜能,坚定学生创新的信念,从而不断地进行创新思考、探索,发展创新品质和能力,为造就新人才奠定基础。
2.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得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活动,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习题进行小结、注意信息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细节中。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3.拓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后,要拓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们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再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活动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之间互相协作完成的。课后布置一些类似、难度相当的习题,让学生各自真正体会一下数学家的艰辛,像数学家那样工作。除习题演练外,数学应用的创新还应包括问题解决的内容,问题解决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非常规的、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学生的主体参与,使教学成为学生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概括的过程。要允许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的存在,允许观点碰撞、思考争论、比较鉴别,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琪.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徐龙封.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