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中学数学课堂新教学初探
作者:张建雄
目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对知识的结论比较重视,而对新课的引入过程、新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问题设计;教师在备课时,一般容易单纯地从教学内容出发,对深层次的教学目标考虑不周全或不去考虑,教学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中“应试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盛行,初中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富有创造力的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为此,急需营造一种氛围,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数学学习过程,改善数学教学结构,改革单一、呆板、程式化的被动局面,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所具备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教育实践的本质就在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是否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一般能力,这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必备的动力。同时,要处理好学习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获取终身受用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课堂教学,以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对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十分重要。创设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情绪激动的教学情境,如在新知的引入点、教学法环节的转折处、延伸处,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教学情境,如适当铺设台阶,由易到难,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解决问题,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
(二)促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与建构
课堂教学只有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协调,才能促进学生的认知的发展。组织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调整,使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接轨”。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作为数学的灵魂,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语言,准确、完整地把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探索过程、推导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采用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主动调整与建构。
(三)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途径
首先,教学生会入门。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建立信心,强化学生的心理需要。其次,教学生会发问。教师讲课内容要适量,难易要适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其三,教会学生创新。凡学生独立能完成的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通过讨论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做书本的奴隶,争做书本的主人。
(四)关爱学习困难学生的课堂学习
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实践,集中体现在关怀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上。教师应研究面向学习困难学生的课堂教学途径。笔者认为如下教学措施或途径有助于学困生的课堂学习。
1.降低数学课堂教学重心,速度慢一些,步子小一些,密度低一些,为学困生的提高、进步并不断积累成功经验、树立自信心创造条件。
2.营造支持学困生的课堂生活气氛,鼓励学困生在课堂上大胆表现,正视并克服学习困难。
3.利用各种直观教具、示意教学用具、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以及系统媒体,形象地表现或展示抽象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抽象知识的困难。
4.组织和指导学生先借助外部操作进行思维,进而借助有声的语言进行思维,最后学会内在思维。
5.放慢一点教学进度,在教授具体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维技能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6.当学生学习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遇到困难时,对学习任务加以合理地分解,细化为一系列难度不大而前后相继的学习步骤,使学生在一个适当的学习梯度中逐步完成学习任务,最终掌握应知、应会的学习内容。
总之,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改革着手,积极研究与改进教学策略,努力改造现有的数学教学模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体现,主动参与能力得以培养,创新精神得到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