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浅谈英语活动课程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作者:李继波
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的课程。美国教育学杜威对活动课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的观点,主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活动获得个人经验,他认为活动课程应分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个阶段即思维的五个步骤。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的智力、道德、情感等方面和谐发展,即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和谐发展,个体和社会统一的全面发展。
英语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门语言,该学科教育任务有四个方面:
1.培养学生基本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较扎实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语感,具备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
3.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力;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能的学习策略。
4.了解国与国之间文化、教育差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 自信心,开阔视野,加强规范教育,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完成这四项任务,可以增强学生适时调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英语、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二)英语学科活动课程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及潜在课程等各要素的有机统一体,即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一定的学校及其他环境相互作用中对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所起的作用。综合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教育和影响所形成及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于形成学生的创新性人格特征和完善的能力结构,开发学生潜能,包括人的德、智、体、美和操作技能技巧的潜能开发;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释放出完美的人格魅力和能量,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活动课程的开设必须从学生需要、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既动手,又动脑,亲自去体验现实生活,获得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计划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它不仅存在于大量的课外活动中,也适合于许多课堂教学。英语学科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让学生在这个系统中积极主动发展自己。
英语活动课程应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单元教学应重视课文的整体理解、语言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课堂教育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和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教师只是适时加以点拨、明晰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单元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情景创设、协作学习、情景话、即席讨论、辩论结果等。
英语活动课程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等诸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在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尊、自理能力的教育(比较中外学生的差异,提出我国学生的努力方向,自助者天助),终身学习教育(知识就是力量,未来的竞争是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较量,学好英语也就是为了更好、更快了解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格及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面对现实、困难、诱惑、灾难、死亡等等,互助乃天然法则,永保进取精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环保教育(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爱护校园、防止白色污染、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自己)。教师还可广泛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实施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
为了探索活动课程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校成立了专门研究组织。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英语组组建了“英语俱乐部”对英语活动课程进行探索,组织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
1.英语俱乐部的口语角活动开展专题讨论,题目提前给学生,学生自己去查找与之相关的资料,自我准备,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2.开展课前3分钟英语演讲,学生自拟题目,自愿参加,充分展示自我意识、自我形象、自我人格魅力。
3.成立读书兴趣活动小组,向学生推荐一些英语名著,让他们读后写人物评论,分析事物的发展态势等等。学生们大胆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推翻了以往的人物评价,得出全新的看法。
4.在此基础上,俱乐部每年举行英语写作大赛。
5.每周的学科活动让学生观看与单元课题相关的经典电影、电视片或影碟。
6.正确对待学生热衷电脑的激情,鼓励学生利用现代技术从网上下载国内外幽默风趣的英语文章到多媒体教室去展示给更多的学生欣赏。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真正做到了“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存在”,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合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