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优化学习方式 实现自主学习

作者:陈黎红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前提、关键和保障三方面探讨了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关系处理
  
  教育必须唤醒、开发、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促成学生知、情、意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发展;必须促成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想学”,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能学”,在掌握学习策略基础上“会学”,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笔者深入学习新课标,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前提:优化学习方式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首先,它是由学生发展的要求决定的。学生发展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促使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进而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就要求教师改变搬运和移植知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固有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原始的诗情得以生长,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课堂上。
  其次,它是由《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功能发生根本变化决定的。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也能完成课程目标,而新课程提倡三维课程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前两类课程目标与知识技能不同,是不能完全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的,它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的。因此,要想达到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就必须优化学习方式,大力提倡以“主动、探究、合作”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改变过去机械、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这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关键因素。“新课标”能否顺利推行,首先将取决于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再次,它是由《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属性决定的。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把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为一体。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充分的了解,以新教材为载体,设计有弹性的课堂教学计划,创造性地全面展开动态的教学过程,改变过去死板满堂灌的现象,让师生生命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和完全的舒展。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关系,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动机,特别对历史与社会学习的直接兴趣,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体验生活、解读历史,并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例如学习《古代埃及等国文化》,学生的提问难倒了所有人:古代印度人是怎样创造出10个数字符号的?古代两河流域六十进位法是怎样发明的?学生以浓厚的兴趣,结合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广泛进行社会调查,通过不断地深入探究,加深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由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探究,是一种偷快的体验。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但是,如果仅仅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立在兴趣、动机的层面上,还只是低层次的,真正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让学生确立强烈的学习责任感,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只有当学习责任感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学习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逐渐养成“自主发现、自主质疑、勇于探求、合作参与”的学习习惯,逐步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应该是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关键:优化学习方式必须实施有效的问题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生已有知识不足以生成和建构新思想、新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造的火花,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所以说,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是学习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发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传统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由教师操纵,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发展。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探究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必须以问题为中心,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和得以实现的依托,是开启科学知识的钥匙。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设计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感受这个情境之后,引起探究问题的兴趣,带着强烈的动机去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善于从自然、社会生活或教科书中去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去寻找资料及解决的方案,这样教师就要从传授灌输型转变为研究科研型人才。如台湾问题的教学,笔者通过介绍“台独”新动向,创设教学情境后,引导学生自主质疑:陈水扁“台独”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危害?面对日益严重的“台独”势力中国政府应采取什么对策?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台独”这一社会现象深刻思考、分析,不仅有深度,也体现当代青少年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笔者接着引出连战、宋楚瑜等访问大陆,展示“缅怀之旅”“和平之旅”的资料,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缅怀之旅”缅怀谁?为什么?国共第三次握手有何意义? 2005年台湾与大陆交流合作的主要事件有哪些,有什么深远意义?学生的问题是全方位的,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国际。在笔者的组织和参与共同讨论后,学生释疑,这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意义,承担起天下兴亡匹夫应尽之责;也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缜密的思维能力。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要有创意,有一定的思维负荷,生成思维的驱动力。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从而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让学生享受到自我创造的喜悦。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激发学生探究中的冲动感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能让教师发现了在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身上焕发出的巨大的学习潜质。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宽松的环境。
  
  (三)保障:优化学习方式必须发动学生相互间合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