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也谈“合作式”学习

作者:肖桂林




  中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群体智慧的重要性。教育发展到今天,培养考试型的学生还是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已经毋庸置疑,当务之急是用什么方法才能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从单纯的积累知识转变到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合作式”教学方法的提出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合作式学习的分组问题
  
  提到合作,必然有个分组问题。学生的性格差异大,彼此的关系也亲疏有别,更需注意的是成绩的差异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古语曰:“道不同不相与谋。”性格差异决定了合作中的个体在合作时的协调程度和碰撞力度。一次化学课进行《金属的锈蚀》的探究,因分组时只是机械地就近结合,结果是善言者滔滔不绝,讷言者深默不语,合作变成了小范围的一言堂。有机会发言的同学只是单纯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没有人站出来与他切磋。这样,再珍贵的见解也缺少大家打磨的过程,最终也只是一个珍贵的“毛坯”。而未发言者依然不能享受合作所带来的益处,只能在被动中接受知识。
  再说亲疏关系,座位靠得越进,越容易产生矛盾,平时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造成前后位不能“依靠”,同位不能越“三八线”。这种矛盾可能是暂时的,偶然的。但是在合作学习时,它却稳性地破坏合作的乐趣和合作的力度。因为矛盾,而不接受对方正确的观点,不放弃被对方已证明是错误的观点,从而使合作破裂,及早地退出合作,甚至出现冷战局面。令大部分学生喜爱的方法反而滋生了烦恼,给课堂带来了不愉快。
  第三是能力的差异。班级内部小群体的划分很大程度受到成绩的左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来说明这种现象可能不太科学。但因成绩的差异和在班级中的地位而结成小集团的现象还是真实地反映了“相似而靠拢这个规律。如果分组时无视这个现象地存在,合作时碰撞就会出现不均衡性。就像拳击比赛,轻量级是无法与重量级拳对垒的。对垒的结果是轻量级和重量级双方都感觉不适应、不合理。合作式学习同样如此,课堂上通常遇到成绩好的感到无法讨论,成绩差的不仅有同感,在合作时还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不愿再参与类似的分组,为合作式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
  所以,合作式教学的分组问题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是合作能否成功的组织条件。根据这几年的经验,笔者认为分组时首要考虑的是切磋的力度,讨论的温度和讨论的深度。顾及到这三个度,分组将更合理,效果也将会更加明显。
  
  (二)合作式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倡导合作式教学是否就意味着放手学生互动、教师袖手旁观呢?这当然不行。没有教师的课堂就像没有领航的船队,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改变的。改变的是在课堂上这个角色。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角色,现代教师已经愈来愈难做到了。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传媒的普及度都向教师提出了挑战。虽然教师不再是全能的选手,但其先导性依然不可改变,这是由师生之间的知识阅历、修养等差异决定的。“杜郎口经验”体现了新的教改思想,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自学,进行合作式学习,达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能互相解决的问题通过讨论解决,即所谓的“兵教兵”。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弱化。教师要重点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还要当导演,并对学生展示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时处理。学生对课题内容的思考,小组内的交流,才华的展示,探究的走向等,教师都要有预见性,有预设的调控程序和临机处置的措施。
  在合作式教学中,教师应从课堂上走下来。课堂上呈现的不是上对下的命令方式,而是平等的合作方式,教师也是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对学生来讲,教师更像拐杖、字典和领航员。教师的引导关键在于把握火候。《论语》云:“不悱不发”,掌握不好这个度,合作难免又落入小范围的“填鸭”巢臼。同时,教师的引导也应把握住“度”:少了不行,学生体会不到位;多了亦不行,学生容易消化不良。有些问题或探究,只要说到一半或稍加点拨就行了,剩下的就由一个手势或一个表情完成,学生会在教师手势与表情中感受“顿悟”带来的乐趣。这样,合作中的主导角色就愈来愈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三)合作式学习的问题设计
  
  在孔子的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是其中的精髓,谁忽落了这个原则,谁就要在教学中碰壁,甚至摔跟头。弹琴要问对象,教学要看学生。在合作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关系到合作的成败。难了,无法讨论;容易了,不讨论即明白,无需讨论。有一次,听一位青年化学教师《水》的一节课。老师导入新课后,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自然界的水”这一问题,而“水的组成”这一需要探究的问题,却通过实验讲解告诉学生了。课后解释说怕学生探索不出结果影响课堂效率,但其实这堂课的效果是微小的,问题设计得不恰当,“施教”而不问其“材”。如果能将第一个问题讨论,第二个问题合作探究,估计效果要好得多。还有一个问题,在观摩课上经常见到。教师将几个问题分片包干,课上讨论,然后汇总,各抒己见,“责任制”的优越性体现很“深”。课后细想,这是剥夺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的权力。看似合作,实为将老师灌输改为由几个学生灌输,有点作“秀”的味道,应为今后教学所避免。
  
  (四)合作式学习的目标评价
  
  当然,转变学习方式是此次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关系到师生校园生活质量,甚至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弱的高度,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靠师生合作共同实践,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正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笔者以上探索、思考,求教于方家,以求合作,共同丰富合作式学习内涵,丰富教育实践,是为之。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正逐渐地走进课堂,目标评价将不可避免地推向前台。因为他是落实新课程的保证。作为整体评价有机的一部分,课堂的随机评价变得愈来愈重要。首先,评价不应是单一的,标准的,因为创新思维本身就是拒绝僵化的思维模式,所以这种评价应是多维的,多角度的评价。其次,评价时应避免完结式评价,事物是发展的,思维也是发展的,从前正确的,今后未必就站得住脚,再次,评价在顾及学生个体发展的前提下,还应讲究原则性,毕竟个体的发展还需循着共性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