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浅谈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作者:张 琦




  其实,教师就像那绿叶,虽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相同且平凡的工作,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在多年的教学历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在教学中,老师表扬学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莫大的鼓舞,也许还会因此改变这个学生;同样的教师不经意的一句戏语、一个眼神,也可能会伤害一个学生稚嫩、敏感的心……那么,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教师呢?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好的调控课堂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端正的外貌等。笔者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则是上述要求的外在体现。为此,笔者曾专门作了一次学生问卷,分别在初二年级两个班和高一年级的两个班进行,让学生列出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的条件。结果,初、高中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几乎一样,只是先后排序不一样,如高中学生把“教师应该博学多识”放在第二位,初中学生把“教师应该平易近人”排在第二位。
  那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和素质呢?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问卷,现总结如下:
  第一,应该是敬业的老师,也就是把工作放在首位的教师。表现为: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生活困难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情感需要放在第一位。由此他们就要求教师:当学生成绩提高时要给予表扬和肯定,成绩退步时要帮助分析原因,查找问题的所在;当学生日常生活遇到困难时能慷慨相助,如今天中午的饭钱丢了、要交班费了而家里实在没有钱了,并且给予的帮助最好别让其他同学知道;当学生遇到心理挫折时能作忠实的听众和真诚的朋友,如父母正在闹离婚时,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脸上看出情绪的变化,给予情绪上的疏导、感情上的帮助。
  第二,教师要博学多识。这里强调的“多识博学”,不仅指的是专业知识厚度和驾驭专业知识的能力。当然专业知识的厚度也很重要,它是否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条件之一,同时,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另一个条件“驾驭课堂能力”的存在基础。但是,这里的“博学多识”侧重的则是学科知识之外的知识,如文章写作能力(即文才);语言表达能力(即口才),对社会学科的独到认识和理解,如哲学思想的发展、流派;世界观的形成特点及认识中外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之处和看法等;对自然学科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能利用自己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其遇到的学习困难;教师最好要有某些文艺特长。如同我们重视孩子的特长培养一样,孩子对教师要求也是一样的,既要求教师在各学科中全面发展,又要求教师有特长,这是孩子衡量教师的又一标尺。
  第三,教师要平易近人。因为中国自古以来讲的是师道尊严,师道尊严不仅树起了教师高大的形象,也拉开了师生的距离。虽然近几年教育界不再如此强调,而是通过教师自身的素质树立在学生中的形象,但是几千年传统观念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对老师仍然是敬畏有加,心灵接触不够。而作为“人”存在的学生,他们也具有“人的社会属性”,渴望与老师接触,所以教师是否“平易近人”成了学生衡量教师的又一个标准。
  第四,教师的外貌仪表要得体。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学生对教师这方面的要求和衡量标准也在逐步提升。他们要求教师:衣着要整洁(包括干净和服色的合理搭配);精神状态要好(包括发饰,化妆);服装要时尚(包括款式、色调)。
  以上四个标准是当今社会学生对优秀教师的要求,四点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另外,这四点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同时存在于同一教师身上,但却并不影响学生对这些教师的认可。如“敬业”和“博学多识”,很多情况下博学多识的教师处理课堂教学时会显得游刃有余,而在“敬业的外在表现”上也许就会显得不够;又如教师好的外貌、仪表对学生很有亲和力,所以此类教师即便是不怎么“平易近人”,学生也很容易体谅他们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教师的自身条件决定的,但却并不影响学生对他们“优秀”的评价;这也反映出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和学生的纯真、宽容。因此,教师也应该对善良的学生“心怀感激”。
  其实,教师的工作是具有“示范性”的,而学生的学习则具有“向师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做学习、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师要不断的优化自身形象,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也才能使这平凡的绿叶事业从此变得不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