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如何使课堂对话更有效

作者:庄来香




  [摘 要]要想使课堂对话更有效,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听从来自学生的心声,要对教材、对学生有整体的把握,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关键词]有效对话 民主平等 整体把握 教学机智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该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对话。这对话是师、生、文本三者间的沟通。传统的教学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关注对文本的解读,忽略学生的反映。他们成为知识的容器,只能被动地吸收知识。知识的量的积累无法实现质的飞跃,也就无法促成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促使课堂对话更有效,就要对传统课堂提出挑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本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而当前的教师要是课堂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对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听从来自学生的心声
  
  师生间的对话有别于训话。只有对话双方的关系民主、平等才能使双方真诚互动,才不会出现套话。真诚表达心扉,才能使师生的智慧碰撞,产生火花;才能使师生的心灵沟通,才能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对话才有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师生常有这样的对话,“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能否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体验也就不同,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时采取同桌互说、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创设出民主、平等的氛围。只有教师眼中真正有了学生这个“人”,才能让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在课堂中展现,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
  教师既是个倾听者,又是个引导者,还是个学习者。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把自己的疑惑告诉学生:“我不知道课文中为什么要说,‘父亲也来了,真是很难得’?”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一个学生提供有关“父亲”的资料,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父亲是个默默奉献的人,平时忙得连过节都忘了。文中说到的“很难得”从侧面表现了文章的中心。师生在这样和谐的气氛下对话,取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它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以自己的困惑为话题,引导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在自然状态下生成的对话往往更有价值。
  
  (二)教师要对教材、对学生有整体的把握
  
  教师要对教材、对学生有整体的把握,做出科学的预设,才能使三者的对话科学有序地进行。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把握文章的主旨,使谈话有的放矢,真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当对话跑题时,能及时把话题拉回到主题中。有一位教师在上《有这样一片神圣的土地》一课时,引导学生针对“降临到动物的灾难也将降临到人类自己”进行讨论时,学生说到:“动物都死了,人类只能都吃素。”老师说:“是啊,都吃素对身体不好。”另一个学生马上小声说:“和尚都吃素不也很健康吗?”结果,话题变成了“吃荤与吃素”。教师只有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才能运筹帷幄。其次,教师要心中有学生。学生的个体千差万别,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差别,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地考虑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求,预设要留有空间。制定的策略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设计。这样,当课堂上学生出现不同的反映时,教师才不会慌了阵脚,课堂才不会无序、失控、自由化。优秀的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控课堂。
  
  (三)教师要具备教学机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出现始料未及的现象。教师预设再充分,也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不露痕迹地因势利导,将可能的问题变成教学资料,把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为教学的亮点。在一次省级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教学《可爱的草塘》的最后一段时问学生:“此情此景你最想做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突然,有位学生问:“老师,你想干什么?”老师说:“我想高歌一曲。”“唱什么歌?”学生穷追猛打。老师看看板书,迟疑了片刻。此时,全场空气似乎冻结了。老师唱到:“好一个可爱的草塘,风景优美人人夸,物产丰富人人爱……”全场一片掌声。师生的情感体验在这时达到了高潮。课堂的精彩除了感谢那位大胆的学生外,更要感谢那位机智的教师。正如布鲁姆所说的:“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师、学生、作者在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中的对话最精彩。
  
  (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有利条件,但也有局限性,它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具有思维批判性的人能客观地考虑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这是一种既善于从实际出发,又善于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是自以为是,或是人云亦云。教学中要防止学生唯教师论,唯课本论。这就要鼓励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明确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即使是同一种见解,也有多种表达方式。对于发言中有误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勇敢精神,使他们不因此而畏惧发言。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对于父亲的评价有何不同的见解。一位学生说:“从人性化的角度说,如果既实用,又讲体面,那不是更好吗?有许多英雄人物做了好事还是要到处演讲,以此让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这不是更好吗?”另一位同学说:“雷锋叔叔也是这样,他做的好事如果没有写成日记,我们怎么能向他学习呢?”是啊,从另一个角度说,张扬个性,只要不伤及别人有何不好呢?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能使谈话精彩纷呈。思维的批判性是以广阔性为基础。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必须先搜集许多关于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的资料,对英雄人物的精神加以学习后,才能有“如果他们不张扬自己,怎么让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的感悟。另外,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还必须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
  课堂对话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费心思,从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从对文本的解读,从对学生的了解、训练等方面入手,不断挖掘有利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大学出版社,2004.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5]潘新和.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