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开展地理活动课的几点尝试

作者:刘梅娟




  [摘 要]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复杂而生动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很难搬进课堂观察和演示,造成地理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开展地理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观察能力,发展兴趣爱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求新意识、求新思维和技能技巧
  [关键词]地理活动课 求新意识 创造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环节,是系统传授知识的基本形式,但是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复杂而生动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很难搬进课堂观察和演示,造成地理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限制了某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不仅可补充这一不足之处,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开展地理活动课符合创新教育思想的实现。因为地理活动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报名参加的、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授课形式,符合创新教育自主发展思想;同时地理活动课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是学生以自我为主体的合作性和独立性相结合活动。通过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观察能力、发展兴趣爱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求新意识、求新思维和技能技巧,符合培养“合格+特长”的能力型人才的思想。
  其次,地理活动课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培养未来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人才。因为地理活动课遵循趣味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些原则有利于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调动各个层面学生的积极性,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广阔天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与独立自主地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的极限上学习,充分实现因材施教,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那么如何开展地理活动课呢?
  
  (一)质疑问难,给活动课注入活力
  
  改启发式教学为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地理活动课中,笔者改变了课堂上教师惯用的启发式教学,因为教师针对教材精心设计出的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虽然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但是这种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做法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模式时,就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一切问题自有老师帮助提出,这样会逐渐磨蚀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笔者在活动课中注重创新教学,鼓励他们多思善问,因为创造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怀疑的外在表现,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促成创新。
  在活动课刚开始时,有计划地由教师提出问题过渡到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提出简单问题过渡到高质量的问题,由提出单一问题过渡到提出系列问题,逐步激活学生思维,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本、尽信老师的思维桎梏。对学生提出的过于简单的问题及时鼓励,对“异想天开、不可思议”的言行给予扶持。随着学生质疑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出的问题质量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就会喷涌而出。譬如说“寒潮、台风对人类有无可利用的方面?”“新疆真的是地广人稀吗?”“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利与弊”、“长江会变成第二条黄河吗?”“红壤一般地处水热资源充足的地区,为什么是贫瘠土壤呢?”“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岛国,却发展成为世界发达的工业国,为什么?”……通过学生自己提问,使学生疑中生奇,产生探求新知的愿望。
  
  (二)开展讨论,使活动课有形可依
  
  在地理课堂教学上,大多数教师也重视讨论,最常见的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或是由学生提问,教师对不合口味的问题一概不理,而专心捕捉能够纳入正确答案的问题。这种讨论不是以一问题引发另一问题,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和探究为目的,而是以取得正确答案为归宿,充其量只是“注入式教学”的一种变种。正因为如此,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学生少有专心思考的“寂静”时间,少有从容不迫的搜索材料和组织言辞的机会,当冷场或出现分歧时,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做出贡献,给出统一答案而鸣金收兵。这种讨论不是创新,教师应把讨论看成是促成创新的重要形式。
  在开展讨论活动课中,笔者将师生关系定位在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上,互相诘难答疑、互相启发补充、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收到多种思想相互交换的效应。同时笔者在活动课中主要起到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即就讨论的问题做出起步性引导、过程性引导和终结性引导,为学生的讨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做出讨论的话题和讨论的方式,然后就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本中有疑问的内容,活动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野外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在观看多媒体科普课件时提出的问题等。
  
  (三)野外实践,让活动课富于生机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一的课本学习、提问讨论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走近大自然,亲自去观察,让学生接触到众多的地理事物,观察丰富多彩的地理事物,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联系、异同,讨论分析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发展演化。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认知领域,开发学生潜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地理调查研究,让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最生动具体的理解和体验。此外,还可以进行演讲、办板报、写小论文、看多媒体科普课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和创新能力。
  由于以上活动旨在发展学生创造才能,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创新精神,目的明确,准备充足,组织严密,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