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几条途径

作者:张春山




  [摘 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而敏锐的感受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感。本文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上探索出了几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 培养 途径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准确而敏锐的感受能力,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感好的人,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信息,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读出文外之韵;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恰到好处地传递思维信息。
  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学习语言的最重要时期,一个人一生的语言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这个时期打下的。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很多语文教育家都很重视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那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需要通过哪些途径呢?
  
  (一)通过诵读涵咏培养语感
  
  诵读涵咏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因为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凭语感去“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读对培养语感有着独特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对于培养语感是大有裨益的。”
  读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利因素。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文章的体裁,不同教学目的要求,不同文章的情景以及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灵活选择不同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多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先引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以读入情,培养语感,让他们从中领悟课文内容,升华认识。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采用教师范读的方法。范读时教师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和调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也融入在课文里,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
  
  (二)通过品味比较培养语感
  
  语感不是自然生成的,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不仅仅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如“翠色欲流”一词,可引导学生读这段话后这样理解:那无边的草地好像是用绿色泼洒,颜色是那样绿、那样鲜、那样浓,那浓浓的绿色,饱含了水分,好像凝聚成一个宽阔而碧绿的水面。这是多么美的景色,一个“流”字把意境写活了。经常进行这样的品词、分析,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就会敏锐起来。再如《长城》的第一句是这样描述的:“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教学时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长蛇”而用“长龙”,为什么不用“弯弯曲曲”而用“蜿蜒盘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热爱、赞扬之情。
  
  (三)通过想象联想培养语感
  
  克罗齐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而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再现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词是有概括力的,只有把词的概念所代表的状态、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出来,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形象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同步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情感氛围中,才能达到“入境始于亲”的境界,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形象,才能激起他们的情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作用,活化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理解语言文字的需要,灵活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语言感知,使之接受直观视觉的影响,激发情感,强化感知,促成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
  
  (四)通过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又说“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越深切。”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可见,语感训练中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完整地立起来。如果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也可以采用间接的生活体验。如教《颐和园》一课,学生没有游览园景的生活体验,可以通过放《颐和园》的录像,让学生观赏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得到间接的生活体验。
  总之,语感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字修养的综合体现。“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一旦形成,将终生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注意引发学生的语感,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使他们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