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初中数学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初探
作者:杜 咎
(一)“细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思考、实践和探索中落实“双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落到实处,这是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转化“学困生”的突破口,只有“细化”教学过程,才可能有这样的教学效果。有些老师认为只有在讲授如“函数、勾股定理”等经典课型时,才有必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对“常识性”的知识点只做解释性处理,不懂得怎样在过程中渗透双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数学课陷入了单调枯燥的现象中。其实越是“常识性”课型,越要在实践与探索中落实“双基”。
[案例1]华东师大版初一《 相交线》一节教学过程片段。
1.学生画一直线与直线AB相交,启发学生认识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点评:关注学生学习的元认知因素,有助于提升问题的思维价值。但是,一般老师认为学生在小学对直线已有基本了解,教学方法是自己在黑板上画两相交线,告诉学生结论“只有一个交点”。
2.组织学生用两只笔模拟两直线相交,并旋转认识角的变化,引出相交成四个相等的角,尽而理解垂直的状态。
点评:学生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正是新课标的精神。表面看费时,实际上由于反复让学生自己探索正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动力,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激发兴趣和美感。
3.介绍用三角尺、量角器画垂直的方法,后学生动手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用几何符号表示,再叫一名“学困生”在黑板上演示。如下图:
点评:有些老师认为“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是学生在小学就已认识的工具,很少在课堂上再讲用三角尺、量角器画垂直的方法,很少让学生在课堂练习画垂直,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画,引导学生认识到垂直的不同存在状态,有助于学生今后在复杂图形中理解垂直关系。
一般老师只会在黑板上展示图1,而忽略了图2的意义。这是一个教学片段,“两个知识点一个技能”都让学生自己探索,演练。通过充分“细化”教学过程,按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感悟双基,掌握双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会学习数学概念,学会探究数学结论,从而让“学困生”每一节课都能将“双基”落到实处。
(二)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根植“同化知识”的固定点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是简单地重复训练“双基”,更应注重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形成“网络—拓展”形的认知结构,以及在其认识结构中根植能“同化”后继知识的固定点。
首先,应明确强化哪些知识点。数学教材中所编写的内容都是学生必须掌握好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有些处于核心地位的知识一旦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它将成为同化后续知识的核心固定点。在数学教材中一章或一个单元就有一两个这样的知识点。例如《整式的乘除法》一章约需22课时,包括幂的运算、整式的乘法、乘法分式、整式的除法、因式分解等内容。各种考试中本部分的热点是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但这并不是本部分内容的知识生长点。在本部分处于知识结构的核心地位的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及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后续的(a+b)(a-b)=a2-b2以及(a+b)2=a2+2ab+b2等重要知识和思想方法都建立在这两个的基础上。
其次,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必要的联系与比较。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推动新的学习,让学生自觉感受数学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要适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概括,形成网络型的知识表征模型。例如借助“小学已掌握的乘法分配律”理解“单项式乘多项式”,通过把方程同解原理与不等式同解原理进行比较,强化对不等式解法的理解。
(三)课堂纪律和秩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
懒散、自我约束意识差是“学困生”的主要课堂特征。因此,课堂上加强对中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才能保证整个课堂紧张有序高效,才能让课堂效益最大化,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到“学困生”。
某校每年让学生民主评议一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有趣的是评选出的老师都是平时对学生要求较严格的老师,这足以说明学生喜欢原则性强、教学组织有力的老师。教学成绩不理想的老师普遍上课组织不力。师生关系、课堂气氛要和谐,但必须是有原则的和谐。
[案例2]黄崇艳老师经验摘录:“怕”你才不会在你的课堂上讲话、睡觉、捣乱,“怕你”才会在你的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做出很认真听你的课的样子,这样子你才能顺利地开心地完成40分钟的教学任务,才能谈得上课堂效率的保证与提高。所以每接一个班,我认为首先要抓的是课堂纪律,从第一节课就开始抓,发现问题学生及时找其谈话,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尽量让学生在第一个星期之内就清楚明白地知道:上这个老师的课不能讲话、不能睡觉、更不能捣乱!……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的配置要遵循层次性原则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练习到变式训练,控制练习、作业的难度。现在的教材以减负为目的,基本练习明显不足。因此,一方面要适当丰富基本练习,另一方面不要让那些披着“探索型、开放型、实践型”外衣的没有价值的题目吓倒学生。凡是给学生做的习题老师先做一次,尽可能让每次练习、作业都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最大限度与本节教学内容相适应、与本班学生程度相适应。
[案例3]有理数乘法第一课时课堂练习的层次。
练习1:确定下列两数的积的符号
只有在富有成效的进行了前3组练习后,方能进入练习4。而许多“同步练习册”往往一次性将练习拔高到中考层次,人为增大了学生学习困难。“学困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理解必须有一个过程,通过分层练习、螺旋上升让“学困生”在“过程”中提升认识,而不是单纯的多做多练。
(五)通过教师补、学生帮、周验收等办法保证“学困生”合格
转化“学困生”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确定合适的数学学习任务和目标,积极评价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使“学困生”天天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如课堂上的提问或者练习,多找中下层的学生,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答对了一定要给予表扬,答错了要给予鼓励,但绝对不能讽刺他们,要让他们意识到老师没有放弃他们,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重点帮助学困生时,人数不宜太多,每个月固定三至四个重点帮助对象,用一个月时间争取一切机会与他们交流,不仅答疑解惑,更要通过谈心强化学生对数学科积极的情感。“教师补”有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做练习时老师侧重关注几个“学困生”,手把手辅导他们做练习,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二是例用课余时间,主动问“学困生”有什么作业困难给予解答,也可针对上课讲授内容给予必要的补充。甚至每天放学与学困生一起走一段路,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也是一段心与心的交流。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均匀搭配,以4人为一小组建立合作小组,以便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课堂上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第二是课后,安排一帮一结对子。让一个“优生”负责一个“后进生”,定时辅导其作业练习,先于老师检查作业练习完成情况,在表扬“学困生”的进步时也要同时表扬与他结对子的小老师。
学生的学习只靠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点压力,通过周末抽查,督促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做到“日日清、周周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抽查可以是学习小组长逐个验收,老师抽查,也可以是老师逐个检查。
新课标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转化“学困生”依然是比“促优”更难的课题。根本方法当然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主动走进数学,但对于真正的“学困生”,根本着力点还是落实常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章建跃.当前数学课改中的一些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