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初中物理课堂预设中应突出探究性学习
作者:张承田
探究性学习区别于常规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行动方案、自己寻求合作伙伴、自己动手操作。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可以出一些可供选择的课题,不给学生分组,让学生真正的去“探求”。以下就谈谈自己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和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心得。
一般地讲,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现问题,然后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去实践、研究、总结,从过程中获取知识,认识问题,达到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或者最终解决问题。
(一)用好教材,引导学生探究
初中物理现行教材中有很多实验或问题的探究,这本身就是很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无须教师另辟蹊径开发。下面举几个感触颇深的个案:
1.在学习了“宇宙和微观世界”以后,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教材中的“科学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笔者布置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纳米技术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第二次课前交流的时候,学生们的表现真的令人惊讶:有的说用在生理及医学上可以医治百病,使人长生不老;有的说在电子工业方面可以生产出特大容量的存储器。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生的发言,他说:“我通过查询资料形成的印象是,21世纪哪个国家掌握了纳米技术,这个国家就获取了世纪科技制高点”。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2.在学习了“大气压”后布置两道探究题:①冬天在街道上行走的时候,迎面吹来一阵狂风,为什么会感到吸气困难,只有呼出的气,要等大风过后才能恢复正常呼吸?②几十吨重的飞机能腾空而起,秘密在于机翼。你能通过什么比较简单的实验解开这个秘密。学生人人参与探究,甚至辩论,弄清了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学生都用薄纸片做成机翼模型,然后用嘴对着机翼水平吹气,看到下垂的机翼模型开始上升,秘密彻底解开。还有一个学生回家后用易拉罐饮料盒装上半筒开水,立即用封口胶将开口处封住,随即用水淋盒外,发现盒子变瘪了,详细地解释了原因以后,还以《大气压的作用真奇特》为题,写了一篇探索小论文。
3.学习了“弹力和弹簧测力计”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弹簧测力计。学生热情很高,取材也别具一格,有的学生用中性笔笔芯的弹簧进行探究,有的利用橡皮筋做弹簧,还有干脆将废车胎剪成条做弹簧进行探究。有一个学生在自己设计撰写的探究小论文《探究——真过瘾》中得出“橡皮条伸长的长度与它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的结论,笔者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获得明晰的感性知识,逐步升华成理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开发资源,激励学生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注重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物理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新教材对此也体现得非常充分。探究性学习也应成为联系社会与生活的最佳纽带之一,这就给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上留下了较大空间。
1.利用物理与生活密切关系让学生探究。在学习了“大气压”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日常生活利用大气压为我们服务的例子。有的学生说,我们天天用吸管喝牛奶、喝饮料,就是大气压压到嘴里去的;还有的同学说,课桌旁边挂书包的塑料吸盘就是利用的大气压。又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后,给学生布置几道探究题:①从你的日常生活的体验中,能探究出物体的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吗?怎样验证?②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惯性为我们服务,你能探明它的道理吗?③惯性总是对人们有利吗?哪些地方有害?怎样防止?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都得出了完满的答案。
再如学习了“密度”以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密度知识,学生回答很有特色。有的说:“我家买回电脑时,在包装箱塞有泡沫”。笔者问,“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他说:“不知道,我只知道泡沫密度很小”。经过学生相互探讨,学生知道了泡沫很轻,在运输过程中可减少运费,还可以防止一定的摔打和撞击(其实是起到减震作用)。还有学生举出家里空调装在窗子上方,是因为冷空气的密度大,沉在下部,夏天能很快使室内降温。于是因势利导让学生考虑:北方冬季在室内安装暖气,应装在什么地方为合适,你能说出道理吗?学生热情很高,并且通过讨论得出了一致的正确答案。
2.利用物理与社会的交汇点要求学生探究。在学习了第一章《声现象》以后,笔者以“噪声污染”为切入点,让学生查资料:①了解当今社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还有哪些污染。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到还有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合称“四大公害”;②你平常以环境污染有哪些不良习性?好多学生都认为自己是“白色垃圾”的遗弃者;③请你调查一下清江河的污染状况并提出你的看法。学生都非常认真,实地察看了现状。有的是给市长写信,要求政府整治;有的是给市民的公开信,倡导“自觉保护环境”;有的给同龄人发倡议书,倡议“保护环境,从我做起”,都来当环保小卫士等等。活动使学生获取了容量可观的知识,也受到了较好的环境教育。
3.利用物理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点鼓励学生探究。这实质上是一种跨学科综合,也是课改的一种趋势。例如结合“嫦娥一号”的升空,给学生布置了几个探究学习题,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①“嫦娥一号”有哪些实用价值。②“嫦娥一号”用到了哪些科学知识。③你知道“嫦娥一号”是怎样升空的吗?等等。结果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了很多感兴趣的知识片段。通过查资料,学生一致认为:“嫦娥一号”用到了大量的科学知识,有数学的、化学的,特别是物理,简直用到的太多了!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就扎扎实实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教学目的就达到了,也实现了“课标所要求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和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长时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养成了提出问题的习惯。例如在有关“嫦娥一号”用到的科学知识方面,有一些爱动脑筋的学生提出了一大堆疑问,一般都涉及到比较高深的专业知识。无法当场给他们满意答复的,就作为悬念留给他们作为他们今后学习的动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在自己任教学科内提出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笔者真的感到很欣慰。
教学实践使笔者体会到:教师用课标去教,用教材去教,要比教教材获得更多的乐趣;学生也可最大限度地开动思维的机器,获取更多的知识,特别是从探究的过程中学到探究问题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