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实施

作者:袁明芹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双边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古而有之。西汉的最高学府太学,上课时提倡问难论辩,鼓励自由研讨。古希腊的教育,辩论之风盛行,苏格拉底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现在所进行的课堂讨论,可以说是源于古人,但又有所不同:第一,讨论限制在课堂教学范围内。第二,有些讨论内容,往往已有定论,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的是得出定论的过程和方法。第三,有些讨论内容并不是只有唯一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寻求适当的结论。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课堂讨论便显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发言讨论,各抒己见,改变了教师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当观众的局面。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 两者之间有一个奉送真知与发现真知之别,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把教师奉送真理改变为教师教给学生发现真理。在这种方式中,教师把学生置于发现者的位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增进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把学习引向深入。学生为了参加讨论,课上要注意听讲,课后要阅读有关材料并深入思考准备发言内容,还要认真聆听各方意见,判断正确与谬误。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对基础知识加深认识和理解,在广度和深度上把学习引向深入。
  3.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实现“从教到不教”的转化。课堂讨论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收集资料、阅读、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独立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一整套自学方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讨论正是让学生学会自学的较佳途径。
  4.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把认识“奉送”给学生,就如给学生“吃嚼过的馍”,来得容易但食之无味,不宜激发学生的兴趣。但通过谈话、讨论甚至争论获得的知识,是他们自己动脑得到的,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易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课堂讨论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总之,课堂讨论就是让学生在争论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形成两种弊端:一是学生讨论不起来;二是乱糟糟一片,达不到预期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搞好课堂讨论呢?
  首先,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目。讨论题不同于一般的回答题,尤其是启发学生思维的讨论题,需要教师在研究学生思维的已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基础上,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方向和区域。只有精心设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设计讨论题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第一,目的明确,即通过讨论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论有所指才能议有所得。第二,设题科学,严格把握题目的科学性,这是课堂讨论成功发展的保证。第三,表达明确,题目出示后学生能明确目的要求,题目措辞要通俗,避免出现难以理解的字句。第四,结合教材,又要给学生以思维余地。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允许学生的思维驰骋于课堂内外。第五,难度适当,设题要能够引起学生探求答案的心理需要。如果设题过难,学生会放弃探求;设题过易,也不会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总之,讨论题的设计需要教师认真钻研、精心把握,只有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出现新的需要,并构成思维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运动,才能形成思维发展的动力。这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其次,要进行灵活恰当的讨论引导。适当的引导是讨论能否达成的关键。引导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题目出示前的引导。就像一台好戏的开场锣鼓,一部好电影的序幕,一部好小说的楔子,它可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快进入讨论角色。第二,讨论过程的引导。当学生思维有偏差时,教师要引导,把握方向;当学生思维出现停滞时,教师要引导,继续深入;当学生思维出现新意时,教师要引导,进一步去发现探究。第三,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坚持鼓励性原则。除明显的观点错误需要纠正以外,对参与讨论的学生都应给予各种方式的鼓励。坚持“存异”原则,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应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这不仅是教学民主作风的发扬,而且也能通过不同的意见相互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教师对讨论的引导反映了教师的能力、水平和作风,是搞好课堂讨论的中心环节。
  最后,要做明确的归纳总结。如果说设置讨论题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开场锣鼓”、“序幕”、“楔子”,那么归纳总结就是“结局”和“尾声”。归纳总结首先要言简意赅的。然后在归纳的基础上阐明正确的结论。此外,教师在总结经验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和知识的迁移,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总之,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注意讨论前的计划性、讨论中的引导性和讨论后的概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