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作者:范小丽




  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学生主动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教师要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还要从各种信息中选出教学所需需,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问题成功的快乐。所以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体验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贴近生活,体验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体验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如有位老师教学“折扣”一课时,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师:麦当劳的套餐打折了,你说买哪种最合算?先出示模拟广告1: 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0.00元);套餐2(原价18.60元,现价11.00元);套餐3(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学生当然选择了套餐1 ,它下降得最多。再出示模拟广告2: 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套餐2(原价14.60元,现价 9.20元);套餐3(原价17.40元,现价11.50元)。然后问:现在买哪一种最合算?在数字的变化中,学生感到有点困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套餐1 价格下调了6.6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所以选择套餐1。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套餐1的原来价格最高,下降的幅度并不是最大。双方各执己见,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算一算下降了百分之几 ,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时再来教学“折扣”,学生易于掌握。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本信息建立联系,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建构主义教学论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比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材例题是这样的:“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本例题虽然所涉及的数量较小,但学生对“原计划造林”及“实际造林”感到陌生,不易理解。于是改变例题,首先让学生说出本班的男女生人数,随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男生20人,女生16人,__________?再让学生补上百分数的应用题,并重点让学生思考“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含义,学生众说纷纭,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题意,掌握了数量关系。至此,问题迎刃而解,有的同学还用两种方法解答了应用题。
  
  (二)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构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这是别的课堂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走进生活,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和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再如,在教学完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把学生带到学校新建的花坛前,告诉学生:“我们已经学过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学校准备在这个花坛的围墙四周和上面铺上瓷砖,在花坛的里面填满泥土,请同学们帮助学校计算一下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多少方土,大家愿意吗?”学生一致回答:“愿意!”过了一会,有同学提出:“老师,您还没告诉我们已知条件呢。”说:“需要的条件你们自己想办法找,可能用到的工具我都给你们带来了,你们自己挑。”这时,各小组经过短暂的酝酿,进行了实际的测量。最后,各小组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很快计算出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填土的方数,而且有不少同学创造性的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计算方法有创新。
  例如,有位老师曾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五一”节快到了,肖飞的父母准备给他1500元钱要他到上海旅游3天,但不得超过3天,回海安不能超过晚上8点。让学生帮肖飞查找海安到上海的汽车、轮船时间表,票价和旅游点的门票价,制定旅游计划,鼓励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自觉的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活起来”、“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得到“发现”、“顿悟”、“创新”,并得到交流,由此,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做好数学日记
  
  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学完乘除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阅读学生的日记,发现了学生的视野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星期天,妈妈买了一箱梨,我数了数,一共12个。我想,每天吃2个,可以吃6天”!“今天,老师布置写生字2页,每10行,每行10个字,一共要写200个生字”;“爸爸下班回家,叫我去帮他买2瓶啤酒,每瓶3元,两瓶酒用了6元” ……数学日记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了现实生活。数学日记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服务生活,体验价值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教学的归属。可见,数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的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标准》从关注人文发展的高度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对生活的价值。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设计海陵公园的购票须知:“门票每人40元,团体票40人起可以打八折优惠。如果我班36名同学加上一名老师一起入园游玩,如何购票合算?(40人的团体票只需要1280元,而单人买37人的门票却要1440元。)究竟多少人起买团体票合算?(40×40×80%÷40=32人)”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断建构、优化方案,最终选择了最优方案。学生在这样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思考与探索、比较与分析,丰富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但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使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落到了实处,也体验了数学对生活的价值。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另外,教师应积极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