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教师要敢于放“飞”

作者:张 俊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自主,老师必须敢于放“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引线:引发“讨论”话题,让学生走进自主空间
  
  “引导”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但引导不当则会陷入困境,浪费时间。以教学《愚公移山》第二课时为例,笔者抓住课题的关键词语“移”引导学生提问:根据“移”能提出哪些问题?刚开始学生显得较拘束,以往都是老师直接提问让学生回答,他们还不太习惯这种上课方式。教师又鼓励:“没事,你怎么问都行,错了不要紧。”这时,终于有一个学生举了手,提出了两个问题:“愚公移的是什么山?”“为什么要移山?”笔者抓住关键词语板书:原因,同时让学生鼓掌以示鼓励。这时课堂气氛活跃了,大家纷纷就课题提出了问题,把要分析的、重点问题都提出来了。可见要想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就必须相信学生的能力,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二)“放飞”:让学生自主讨论,开拓自主空间
  
  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就有了经验的积累,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以《愚公移山》第二课时为例,在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后,老师择要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板书要点讨论解决这些问题:①自由分组,四人为一单位,展开讨论;②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看哪一小组找答案快而准;③指名同学上黑板板书问题答案,为了体现竞争,营造课堂气氛,同时请三名同学上黑板。⑤在三个小组写完后,其他各小组均可自由上来进行补充。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调动起来了,真正体现了课堂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三)收线:共同探究,插上自主的“双翅”
  
  教师角色的转换,不等于放任自流,还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在共同探究中使答案越辨越明,针对性的地对学生的板书进行筛选。还以《愚公移山》第二课时为例,在学生板书修改得差不多的时候,就需要老师出场了,师生共同探究,对三种板书求同辨异,“学生问我我问他”,促进思维发展,真正起到了“讨论”的预期效果,自然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了学生辨伪存真的能力。
  
  (四)设疑:深化理解教材内容,“放飞”思维
  
  疑是思的起点,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善于思考,敢问、会问。文章的结尾往往设置悬念,怎样通过对悬念的讨论而达到一个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目的,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还以《愚公移山》第二课时为例,在分析了学生讨论的问题之后,围绕课题提出一个问题:“从刚才的讨论看,愚公愚吗?智叟真的智吗?为什么?”同学们再次燃起了讨论的激情,并最终达成共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此时,再趁热打铁:“但愚公终究还是借了神的力量,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呢?”高潮再次掀起,在热烈的气氛中迎来了下课的铃声。这样,一堂生动活泼、学生自主的课堂就诞生了。
  但是这样的课堂模式,操作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充分地备课,吃透教材,才能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要能抓住问题的“点”,才能不致偏离讨论的中心内容。
  3.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思维。
  4.真正转变观念,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5.要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实效性,而不该追求表面形式的热热闹闹。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理念到底怎么做才能更有效。这期待于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积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要真正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却并不容易。在教学中只有结合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才能真正完成教师的角色转换,真正让学生“飞”起来,达到学习能力的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需要对课外读物的大量涉猎。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不管教师如何去灌输或启发,学生在感性上缺乏足够的认识,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要想真正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必须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天地。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程,只有教师尽早转换角色,相信学生,真正让学生“飞”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