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让政治课合作学习更有实效

作者:崔 骅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合作学习越来越成为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在政治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能更有效地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激发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因而受到了许多政治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而在开展合作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让合作学习实效性降低。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定位出现偏差。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定位出现了偏差,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往往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时兴的“花架子”,如蜻蜓点水,不求实效,“草草收兵”,在实际过程中成为一种“填鸭式”教学,合作学习成了调剂课堂气氛的手段和装点门面的方法。另一种是“放羊式”的管理,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只是提出分组要求和任务,既不调控学生合作学习进程,又不及时解决学生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教师游离于课堂之外,成为旁观者。
  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出现弱化。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的弊端,能发挥学习中的伙伴效应,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但小组合作学习并不能替代个人的独立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现象,学生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来解决全组分配的问题,缺乏独立的思考,复制了缺乏合作的传统师生交往方式,从教师“一言堂”演变成了优生“一言堂”。在这种课堂上,合作问题一提出,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直接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3.合作学习中出现“假问题”和“大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选择合作内容时比较随意,误认为什么内容都可以通过合作来学习,把合作学习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结果“假问题”和“大问题”充斥其中。“假问题” 是指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设置的一些无需合作答案已明的问题;而“大问题”是指设置的那些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合作解决的问题。“假问题”的存在使一些原本只通过学生资助学习或者教师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结果这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大问题”的存在使学生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反复讨论后无果而终,从而降低了课堂的效益。
  4.合作学习中的“假热闹”与“低效益”。 在合作中由于人员集中,七嘴八舌,显得课堂很是热闹,学生都动起来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动,真正的意义的动是思维的动,只有思维真正的动起来,才会带动口、眼、手动起来,课堂才会真正的充满了活力。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有的学生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却熟视无睹。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这种“假热闹”长期下去,就会带来教学的低效益。
  5.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不全面。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重学习结果评价轻学习过程评价、重个人评价评价轻小组评价的情况,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二)应对措施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针对日常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加强研究和探索并加以解决,才能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1.教师要准确定位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教师不应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如何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教师不应是合作学习的“旁观者”,而应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学习帮助,及时解决学生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真正成为合作学习的“促进者”和“参与者”。
  2.教师要注意调控合作学习的进程。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合理的调控合作过程,才会有效地防止合作学习中的“假热闹”与“低效率”,以及学生思考不够的问题。合作学习要求课堂教学是一个既有集体生活、又有个人自由表达,既有相互合作、又有个人自主探索的“学习与生活的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在合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调控,在汇报学习成果时要进行合理的调配,不能让其成为优生的专利,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对合作的范围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合理配置,能独立思考和同桌合作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扩大到小组,尽量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进行小组合作时要注意监督学生的行为,随时介入讨论,适时进行引导,有效防止合作学习中的“假热闹”与“低效益”问题的出现。
  3.教师要精选合作内容。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只有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教师在选择合作内容时要注意选择那些主题有吸引力、内容可分解、具有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主题有吸引力有一定的难度,具有挑战性,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使学生感兴趣、爱参与。内容可分解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要有明确的任务,使每个学生有一定责任感。既避免了学生合作时无所事事,又使一些不认真的学生受到制约。具有一定思维容量,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讨论才有价值,才能引起学生的争鸣,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求得发展,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
  4.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教师在评价合作学习的效果时要坚持 “两个结合”。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不断呼唤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而合作式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改进,并注意其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升教学水平,给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南[M].济南:泰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