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侯翠玲




  新一轮的课改在部分国家级实验区先行一年后,如今在更广的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实验。新课程到底需要教师拥有怎样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如何实施?这值得研究与探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大胆突破现行教学模式,打破框框套套
  
  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多少个脑袋就有多少种想法。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独创性。课堂教学设计应把创造力培养列为头条目标,并对实施方式进行精心构思。课堂教学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套路,教师本身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上体现一定的独创性,力求做到每堂课都有新颖独到之处。例如在讲到《三块钱国币》时,这篇文章人物不多,剧情又不太复杂,很适合表演,于是笔者尝试着让学生表演,并把这个任务安排给班委会和语文课代表。令人吃惊的是:刚过两天,语文课代表就来找我,“老师什么时候演?”“准备好了吗?”“那就今天下午吧。”说好就干,学生把教室的桌子拉到一边,中间空出一个地方来,就这样表演开始了。学生把用学生桌、学生凳、矿泉水瓶还有学生把身上的外衣脱下来当道具。这时“吴太太”和“杨长雄”上场了,那熟练的台词,活灵活现的表演引起了学生阵阵掌声。即便是“成众”、“李嫂”和“警士”这些配角学生也演得一丝不苟。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表演完这幕剧后,又即兴表演了自己编导的《三块钱国币》,说的是猛和腾(学生的名字)在宿舍发生的一件事,猛不小心打坏了腾的暖瓶,猛要还腾三块钱国币,腾说什么也不要这三快钱国币,中间也穿插了些引人发笑的情节。和丁西林的剧作内容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次的活动太成功了,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剧作本身,它不但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一次再教育,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次培养,意义是深远的。由这次活动,笔者深刻感受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低估,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叫板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比如在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上,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而不给他们设定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都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当学生回答了一个和老师准备的答案不一致问题时,那位老师毫不留情地说道:“你回答得不对,坐下。”这位学生的创造力就在这一声“不对”中给扼杀了。温伯格曾说过:“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尝试发现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其实这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
  
  (三)启发学生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对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比如讲完莫泊桑的《项链》后,让学生当堂想象玛蒂尔德以后的生活状况,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她还会爱慕虚荣的”,有的说:“经过生活的磨练,她成了一个远离虚幻遐想,有明确生活目标的女性”,还有的说:“玛蒂尔德把她的朋友告上了法庭(哄堂大笑),因为她的朋友隐瞒了实情”……应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像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且不可放过锻炼的机会。再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就可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例如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他的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理解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