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钱言午




  创新意味着生存,创新意味着发展,推行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抓住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首先,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会想、会学、善学。其次,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己。作为数学教师,除了了解研究数学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懂得数学课本以外的其他数学知识,甚至数学科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专一科而兼顾其他科的知识。另外,教师还要有德育观念的创新。作为新型教师,应该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德育观,把人作为道德主体,着眼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传统德育中只以道德力量约束人,而不关心人的独立人格的弊端。如果能够造就一批这样既具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又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的老师,那么,也就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新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都是在学习中获得的。因此,教师要牢牢抓住教学这个环节,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1)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教学艺术是一种心灵的再创造,它不光是传授本领,还在于对学生心灵的呼唤、激励。讲求教学艺术,有利于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种教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种教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不会有压抑感,自然就会乐学、爱学,愿意思考和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时他们的思维会更积极,想象会更丰富,会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甚至还会对课本上的知识或老师的讲课内容产生怀疑,提出疑问。
  (2)激发兴趣,开启智力。兴趣在学习中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对学生开阔视野,调节心态,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推陈出新,创设能激起学生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具体来说,应做到两点:一是以“新”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新的内容、新的形象、新的表达方式、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知识和技能,增进学习兴趣。二是以“情”来陶冶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爱心,要把自己的爱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往往一句温和的活,一个关心的眼神和动作,就能把爱传达给学生,温暖他的心,同时也能激发他学习的兴趣。
  2.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方法也得更新,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新欲。
  (1)启迪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想象能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能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而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因此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的气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
  (2)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某一问题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发散点,从反向思维、侧向思维、多向思维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只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还应该在数学活动中去巩固、强化。数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和才干,同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智力营养和环境氛围。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老师思维的束缚,自由地尽情地发挥。总之,通过一些数学课外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和加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