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作者:冯莉倩
(一)中学生意志力薄弱的原因
首先是家庭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许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只注重孩子身体的发育及文化课的成绩,给孩子提供非常好的物质条件,而忽略了孩子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培养。学生没有经受过艰苦和劳累的磨练,没有经受过挫折的考验,依赖性强,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力。其次是社会、学校的压力。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剧烈,学校又过于看重升学率,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造成学生学习心理负担过重。第三是学生生理上的变化:特别是女学生,初三、高一女学生身体迅速生长,身材变化,超过运动调节能力的发展,运动中枢未能立即适应身体的迅速增长,以致暂时出现动作不协调或不适应的现象,个别发展到讨厌体育活动。如果不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二)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1.中学生的“求新”心理。大部分中学生在新环境的适应、新知识的学习上,都存在着“别人能行,我也能行”的心理,学生到一个新的环境,身体素质好的希望能保持并展现自己,身体素质差一些的希望改变提高自己,这是学生求新心理及心理发展自我意识的表现。
2.中学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矛盾的时期。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希望体育教师严一些的学生比例较多,说明学生既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善意的批评,又有能力自觉地完成技术动作的矛盾心理,既想和别人一样“也能行”,但遇到困难又意识到自己耐挫力差,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所以寄希望于教师的严格要求,克服自身的惰性。
(三)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意志力培养
1.意志体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动性。意志行动的第一个特点是明确学习目的。首先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可以运用引导法,介绍容国团、李宁、 邓亚平、刘翔、姚明等体育名将为国争光的动力和原因,说明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拥有顽强的意志力。同时,解释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相互关系,引导启发学生建立信心,明确学习目的;还可以用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明白,由于生理上的变化造成的不适应或不协调是暂时现象,可以通过长时间体育练习来改变和提高,从而使学生的练习更具有自觉性。
2.意志总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意志力的大小是通过克服困难来体现的,在体育教学中用以下几种教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意志力,克服困难。
(1)分组指导法:教学中将学生按其运动能力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学内容上也进行难易划分,让每位学生在体育课上都有收获,都能找到成功的感觉,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积极性。
(2)集体竞赛法:教学中通过体育游戏、教学比赛等方式,完成了教学目标,并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自我激励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遇到困难时,心里默想“我不比别人差”“我也能行”,并通过自我鼓励、自我说服、自我命令以及自我暗示和放松等方法,消除各种不利情绪的影响,动员自己的意志努力克服各种困难。
3.意志的培养需要坚持性和持久性。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随意动作是指由意识指引的行动,掌握必要的随意动作,才能体现人的意志力。而随意动作的掌握是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与活动来实现的,根据这一特征,可以采用下列教法来发展学生意志的坚持性和持久性。
(1)定量练习法:在中长跑教学中,要求学生每次课要跑完一定的距离和次数,随着课次的增加,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随之增加,使学生能坚持练习直至完成规定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六人一组,采取超越跑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激励法:教师用语言及时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或督促学生坚持练习的持久性。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学生练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能坚持长时间练习,心理上承受困难、战胜困难的毅力明显增强。说明在教学中加强意志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有促进作用。
由于中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比例逐渐增加,对独生子女教育和培养,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并在教学中不断进行研究改进和提高,加强学生意志力培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良好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