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作者:王艳霞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此,笔者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潜心研究阅读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化问题,把个性化学习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阅读不要过度重视评价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倡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并鼓励学生与同伴一起阅读、交流,对学生的阅读少做评价。这样做的好处是:符合孩子的兴趣和乐于与同伴交流的天性,孩子容易产生良好的阅读动机。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因素对阅读过程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动机,也就不可能有一定的阅读行为。”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去过多评价学生的好坏,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尤其对于那些胆小的中等生来说,过多评价会阻碍他阅读的欲望。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否要随时作出评价(哪怕是肯定孩子),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多是让孩子们自由快乐地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大声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有时还要加上自己的动作去表演,自得其乐,变课堂为自由发展的空间。而在课外阅读时,则是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书目,教师略加指导即可。
  
  (二)阅读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这时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想学习的可能性。当学生阅读时,就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个性发展。而教师只是作为导演,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的状态。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说,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效果。一节课,如果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那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级教师魏书生正是采取这样的教法: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自己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一年级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时,笔者只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说,去表演,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既能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能力。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么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习效果倍增。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独立的感悟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每个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在同一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同一课文内容,都会有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情境,对同一内容的感悟也出现差异性。只要学生有独立自主的感悟,他们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就要珍视,因为正是学生有不同的阅读感悟,才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才使得教学变得别有生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不同的声音处于平等的地位,让学生在平等中对话、交流、碰撞,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争辩,允许学生自由表达,甚至允许学生出错。不同的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和喜好,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研读、感悟,选择自己的个性化的表达、交流的方式。记得在讲《桂林山水 》一文时,学生在朗读《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时,有的同学把重音放在“清”上,强调江水清澈,有的把重音放在“真”上,强调作者赞美、惊奇的情感,有一名不太爱表达的同学却说:“我没去过桂林,我的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我觉得很美,我想改一下……”对于学生不同的领悟,不同的情感表达,该怎么处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讲对了要肯定,讲错了要热情帮助学生纠正,从而体现课堂交流的真实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思维空间。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真实地展示自已的感情,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这样才有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反之,如果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学习、体会,那他们就只会用划一的方式去学习,这会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个性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压抑。还学生以自主,给学生以真实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得以张扬,还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还学生以真实的自我,学生就会获得创造性的发展,祖国的大花园中也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校才会真正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