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崔慧平




  [摘 要]本文以《思想品德》课为例,强调应从教师的榜样示范、挖掘教材内容、利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多元的评价标准等几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因为心理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其他素质教育赖以发展的前提。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提出了更高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而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育的“断乳期”“危险期”,中国的独生子女更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学科渗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学《思想品德》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因此,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健康优化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的榜样示范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要想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好的心理素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人只能靠人来建树。”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学习的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特别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升学的激烈竞争,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扑向教师,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稍有不慎,势必要发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严重后果。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始终如一地保持一种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以旺盛的精力和热情出现在学生面前,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轻松的环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要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深入挖掘《思想品德》课中的教育资源。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在心理健康方面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
  1.认识自我。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协调发展;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2.学会交往的品德。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克服“逆反”的心理。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3.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积极进去的精神状态。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自我控制的能力,拒绝不良好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正确对待心理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这些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讲“承受挫折,战胜逆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培养承受挫折、战胜逆境”的四种方法,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引导学生认识挫折并非是一件坏事,它会磨炼、激励人。使学生懂得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要有随时面临挫折的准备 ,把承受挫折作为锻炼自己的机会,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蓬勃向上的精神,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多样的教学模式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在思想品德课中也不断出现新的教学模式,发挥着不同的健康教育作用。
  1.师生交往对话式。与“一灌到底”“我讲你听”的老教学方式不同,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倡交往对话式教学方法。而心理教育本质上也就是一种交往──生成性实践,“是以师生相互承认,尊重对方的存在为基础,通过师生间的话语交往、精神交往、思想交往等活动,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能力,丰富学生个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交往”昭示着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互惠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置身其中,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得到开发和提升,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如在上“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谈论到上网冲浪利与弊,学生在课前查找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辨证地看问题,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2.合作探究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因此,合作探究式不失为是满足学生这种需要的好的教学模式。合作探究不仅能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更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要成功的话,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关注他人,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善于协调组员间的分歧、善于相互交流、善于向同伴提问等。这不仅需要老师教,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学习。所以,在不断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那种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形成的自我中心意识开始得到扭转,开始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承受否定意见,学会在困难面前奋进,从而有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3.自主开放式。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仅要有“想学”的欲望,而且要有“会学”的能力。新课程也要求学生能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在社会大课堂里自主开放地学习。如《我们是国家小主人》一课,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写一份有关社会上公共设施的破坏现象的调查报告。许多学生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向游人分发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有关保护公共设施方面的信息。在调查过程中,有些人给予了友好的配合,而有些却给以拒绝。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升华。如何说服他人获得帮助,如何学会承受被拒绝,如何克服害怕心理与陌生人交谈等,都是其中的收获。
  4.情景陶冶式。情景教学模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情景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感觉器官、思维功能都能得到最好的激发,也最容易在情感上、心理上产生共鸣。在《学会调控情绪》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仔细回想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在课堂上表演。一位同学把自己因弄丢了新买的自行车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进行表演,演家长的一方越训越生气,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大家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课上这位同学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这样通过情景再现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
  5.辩论分析式。新课程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教师对观点的直接灌输,采用辩论的方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而且,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团队精神、质疑能力、参与意识、尊重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多元的评价标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规定:“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变为激励和调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在《思想品德》课的评价问题上,必须改变一张试卷论英雄的老办法,而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会学习、是否学会合作、是否形成辨证唯物的方法论,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评价的重心必须从结果转向过程,评价的主体也要走向多元,不仅是教师参与评价学生,还可以让社会人士和家长参与评价。如在《我爱我家》中,有“给父母寄信”活动,将其设计成“给父母一份信”活动。学生们对这种活动很有兴趣,参与率达100%。家长给孩子的评价中说“收到孩子的信,我十分欣慰,孩子已经懂事了!希望学校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来自不同主体的评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难想象,一个心理有问题的民族会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民族,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公民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赋予思想品德教师的神圣使命,更是思想品德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吴增强.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