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提高分层教学实效 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作者:林秀平




  [摘 要]分层教学能弥补传统教学形式的一些不足,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问题缘起、具体实践和注意事项三方面探讨了初中数学实施有效分层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策略方法 注意事项
  
  初中数学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适应了当前生源素质变化的需要,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问题缘起
  
  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约束,教师以刻板单一的信息传递形式和传递速度去传授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能力和接受知识双方的不同步,使优生得不到发展,而学困生跟不上进度。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指出,教育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新课标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他们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实施数学分层次教学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理想途径。
  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质是因材施教,以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使差生由“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造性学习”,使优生能结合研究型、拓展型课题的探究,不断拓展其创新思维空间。
  
   (二)具体操作
  
  1.学生分层。
  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组为学困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偏差。为了便于照顾,人数不超过十人;B组为中等生。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成绩居中或中下;C组为学优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成绩较优秀,人数在10人左右。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1个A层、2个B层、1个C层)为一个学习小组,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而且,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目标分层。
  对于这三组学生,所学内容相同,但要求不同。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共同目标:记住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层次目标:A层:能推导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B层:理解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点的问题;C层:了解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过程,记住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3.分层教学。
  分层次教学首先要进行总体考虑与安排。第一,要弄清该课的地位、作用、类型,及所承担的教育具体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第二,在分析教学内容的性质与特点的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时间比例及侧重点;第三,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教法,通过宏观设计把数学内容融于再创造的过程之中,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其次,对教学对象的具体处理建议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尽量采用生活中的问题原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是生活”这一重要的观念,使教学迈进愉快教育的佳境。
  总之,教师要把握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如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4.练习分层。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拟定编题计划,确定检查本堂课知识的题型和数量,再配置供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练习有区分度的题目。对C层学生,在反馈练习中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使他们在每节课都能得到较深层次的发展;对B层学生,以课本练习为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对A层学生,应根据内容要求,对课本练习作适当变式,成为一些简单的提问式或填空式的题型,使这类学生基本掌握基础知识。
  5.辅导分层。
  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还要在课后进行当面辅导;积极组织C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C层次的学生帮助A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6.评价分层。
  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表扬评价,使他们看到希望;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在平时的评价基础上,每学期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两到三次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三)注意事项
  
  1.深化对分层教学的认识。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非是让所有的学生经过分层教学达到同一水平。
  2.分层教学要抓好两头、带动中间、共同进步。首先要谨慎稳妥地划分学生的层次,建议采用三次以上的正式考试的平均值,以及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作为划分的依据,分层前可以个别告知学生本人,并征得其同意与支持。也可采取教师心里明白,不告诉学生,以防打击承受能力差的学生的积极性。
  3.分层教学也为课堂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合作学习则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深化。在课外的预习、复习和作业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安排C层学生和A、B层同学结对子,在C层同学帮助下进行预习,帮助订正作业。课堂上既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又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组内进行讨论,可以得到相互启发。这样既相互学习,又保护和调动了各自的积极性。
  4.分层教学中要鼓励成功,容忍失败,并帮助困难学生。教师应及时调整学生层次,让所有学生时时都处在最佳学习状态之中;要鼓励同一层次学生相互竞争,不断从低层次进入高层次。
  初中数学实施有效的分层次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