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以高中地理新课程为载体践行人文教育

作者:甘 霖




  [摘 要]本文表达了对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和人文教育等内涵的理解,就如何以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在高中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践行人文教育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尝试。
  [关键词]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人文价值 高中地理新课程
  
  中国社会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严重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因为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同背景的文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猛烈冲击,使广大民众在价值观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社会道德严重滑坡,不少人的主导价值观失范,物欲至上,极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横行,权力本位加剧,甚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缺乏公共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与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缺失有很大关系,有人这样概述中国教育:“小学是听话教育,中学是应试教育,大学是知识教育”,这样一来,中国教育缺失人文精神当属必然。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致力于人文教育的研讨,强调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并有了突破性的推进。然而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研读人文教育论著时,也感觉有几点遗憾:第一,研讨关注的焦点在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小学涉及不多;第二,研讨的重点偏向于人文知识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和整合,对于如何践行人文教育还很欠缺;第三,人文教育理念方面已达成共识,但教育制度的改革力度与具体选择安排人文教育的向度都远远不够。那么,如何以高中地理新课程为载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人文教育呢?
  
  (一)正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
  
  教师对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和人文教育的正确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学生,这是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决定的。一位学者说: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 就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的精神。所以,人文精神既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质量的关注,对他人、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投入与奉献;又是对人类未来命运与追求的思考和探索,是对个人发展和人类走势的终极关怀;也是人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心和改善的态度。”这实际上说明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人文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必须是以人为本,教师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这一人文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认真学习并领会地理新课程标准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学科要求
  
  传统的中学地理教育,长期偏重于地理知识、地理科学规律的堆积,地理技能的教育往往也只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忽略了培养与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观。 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中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因此,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改革必须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时代的需求,高度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地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上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保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落实人文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将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目前的高中教育普遍还是大班授课制,践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仍离不开课堂,也就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人文价值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寻找和把握人文教育契机,促进学生的个性与人格的全面发展。地理新课程非常注重创建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近几年听了不少新课改观摩课,老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影响很大,效果也很不错,但也存在一些流于形式, 甚至“做秀”的现象。其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关键不在形式而在思维方式,甚至是人生理念的变革,即“倡导以基础地理知识的获得为工具和手段,开发智慧、培养情感、形成科学态度、掌握地理科学方法”。如教授太阳系一部分教学内容时,应及时告诉学生,太阳系的大行星是八颗而非九颗,也可简单介绍冥王星被淘汰的原因。但若到此为止则还有一大缺憾,那就是忽略了人文教育的价值和教育契机。教师不妨作这么一个设问:“太阳系大行星是八颗还是九颗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有什么影响吗?这个数量的变化对我们的确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它却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逐步接近真理的。”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比他们仅记得太阳系到底是几颗大行星要有价值得多。类似的教育契机还有很多,关键是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把握好教育的契机,坚持不懈地实施人文教育。
  新课改还倡导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方式和体验性学习,倡导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主张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强化地理知识记忆的手段等,这些对于学生个性发展与形成健全人格都十分必要,但是鉴于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素质的差异,很多学生连教材都看不大懂,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探究和研究性学习很难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就不要盲目进行课堂的分组讨论和研究性学习,而应鼓励学生首先对教材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然后增加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信息量,比如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典型案例,一些重要的地理图表等,提出明确的问题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掌握,使学生逐步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习惯。这样既有助于强化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不断进步的信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习惯和坚定的信念恰恰是学生个性与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高中地理新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与价值取向。
   (1)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和渗透与可持续发展观相联系的价值追求,诸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代内、代际公平”意识等。这些内容散布于高中地理的各章各节之中,却又贯穿始终,成为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的一条主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大量详实的材料和典型案例来帮助和促进学生价值判断力的提高,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2)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等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也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有所反映,借助这些知识的介绍,可加强学生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认识,培养学生新的价值取向、新的市场观和科技创新意识。
   (3)通过世界不同区域文化地理的认识,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精神境界、珍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与道德准则以及正确的行为规范。比如,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分析本地区的景观特色和文化风格,借此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地理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介绍世界各地的美妙自然景观,特色城市及优美建筑等,培养学生地理审美情趣和文化多样性的审美情趣。
  3.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教育离不开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以揭示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力求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意识、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和科学的发展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相关地理知识外,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热爱自己的国家和家乡,并意识到自己所负的责任;关心周围的环境和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学会欣赏自然和人文的美,理解人类的不同生存状况和文化差异;同时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绝不是空洞说教能起作用的,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只要为师者持之以恒坚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必将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四)充分利用课外教育阵地,拓展人文教育
  
  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文化知识水平状况,在课堂以外,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考察与参观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人文教育,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营造一个具有浓郁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比如校园文化长廊的建设、墙报、黑板报、阅报栏等,及时更新内容,吸引学生注目,引导学生学习。甚至广播一首优美的旋律,展示一条温馨的语录都将对学生产生文明的熏陶和细微的人文关怀。
  2.举办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学校,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学校开设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讲座,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专家、学者的讲座内容丰富、思想活跃、形式灵活,容易赢得高中生的认同,对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情感、丰富知识大有裨益。
  3.开展社团活动。通过组建各种社团,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探究、创造与展示自我的天地,引导他们探究科学道理,探索人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颜普元.教育以人为本——我国现代学校教育的回眸与思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3]甘阳,陈来,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陈平原.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J].读者,2008,(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