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
作者:吴志坚
[关键词]高中 物理教学 新课程 学习动机 培养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动因。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是学习的需要,即“我要学”。物理学习动机是人们众多的行为动机之一,它表现为渴求物理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物理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物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体现自觉性、积极性的心理状态。有动机的物理学习,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效果十分明显。无动机的物理学习,学生是被动学习的,其效果不言而喻。产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需要,而把这种需要转化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是需要外部诱因的。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诱导学生形成正确、持久和稳定的物理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一)通过探究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实验、理论两方面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参与、实验、推理等过程获得物理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产生学习物理的强烈愿望。
例如,人教版《物理1》对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是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从而得出F =μFN,进一步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和接触面有关。如果直接这样处理,学生会感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应与两物体相对运动的速度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如何打消学生的这种疑虑呢?探究教学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上课时,在提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以后,让学生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言,提出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诸多因素,如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相对运动的速度、接触面积的大小等等。然后老师再提问:如何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学生在桌面利用弹簧秤拉木块,由于人拉时,很难做到匀速运动,弹簧秤的读数时大时小,不稳定。怎么办呢?有学生提出,如果桌面自己能作匀速运动就好了,其它同学哄堂大笑。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这种思维的“闪光点”,肯定这位学生的想法,告诉他实验室就有类似的仪器。但如何利用这种仪器验证自己的猜想呢?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设想可以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在木块上放重物能改变压力的大小;让木块的底面和上面不一样光滑;改变木块下面“桌子”的运动速度;让木块底面和侧面的面积不同。
教师出示“摩擦力演示仪”,介绍:皮带的速度可以调节,让木块在皮带上滑动,从弹簧秤上就可以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得到: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而皮带运动得越快,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不变。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得到滑动摩擦力F=μFN。FN就是接触面的压力,μ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关。
这样,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交流评价的探究学习,像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一样认识身边的事物,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认知冲突和冲突解决的教学,剔除事物的表象和生活中错误的经验,使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纯粹的灌输知识和培养技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周边的事物,尤其是周围同学和教师的态度,并不迷信书本知识的权威。通过实验、推理等验证手段,让事实说话。自主学习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动机。
(二)介绍物理学史事,巩固学习动机
学生对听故事总是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对一些伟人的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更是如此。新课程对物理学史非常注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一些相关的物理学史事,介绍物理学家的光辉人生和时代背景以及熠熠生辉的物理思想,介绍一些物理学家悲惨潦倒、生不逢时的一生,介绍物理学家为了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介绍一些物理知识发现时的有趣故事,使学生感到新颖、奇特,自然而然地萌发出敬佩之情和向物理学家学习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学习《宇宙航行》时,教师讲述明朝末年“万户飞天”的故事。一个名叫万户的人想借助火药的反冲力把自己送入天空,就在椅子的两边绑上了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自己坐上去后叫人按口令点燃火箭,最终自己被炸死。尽管没有成功,结果又有点可笑,但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令人钦佩。为了纪念他,20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物理学上的这些趣闻轶事可以深深地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的欲望。从故事中,学生明白了物理学上所取得的点点滴滴的进步,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并不是随随便便做几个实验就能获得重大发现的。同时,也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现在的学习,而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为人处事都会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从而一生受益,进一步巩固学习物理的动机。
(三)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习动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学习,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教学行为更加有效。
新课程非常重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而不是一种任务,学习是为了“用”而学,不是为了“学”而学。学生通过对课堂知识的探究和实践,形成对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积极主动地、科学地探究的基本素养,将学校习得的知识、能力实践于生活之中,又将生活中的发现和研究中积淀的能力作用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形成一个建构式的动态的学习过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懂得物理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是有用的,并不是物理学家单独拥有,而是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促使学生形成学好物理的强烈愿望,从而主动地去学好物理。
例如,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到家里用学到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估测一下自家楼房高度。回校以后,全班同学相互交流和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和结果。大部分同学根据h=1/2 gt2,测出一块小石子从楼顶落到地面的时间t,计算出楼高g=9.8 m/s2。也有同学是这样测量的:先从地面开始在墙上每隔5厘米作一明显记号(画了一人多高的记号),让另一同学从楼顶从静止开始放下一小石块,他用“傻瓜”相机在地面抓拍石子下落。他拍了十几次,胶片冲洗后,他得到2张有石子下落径迹的照片。把径迹上的石子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根据曝光时间和石子下落的距离,算出石子落地前的平均速度v,然后根据v2=2gh,估算出楼房的高度。因为可以自主选择测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犹如八仙过海,名显神通,对自由落体的规律自然也掌握得很好。
通过实践,学生明白学习物理是有用的,物理知识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可以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促进物理的学习。
(四)展现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
新课程强调师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师生关系中平等的首席,应以平等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物理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多用比喻、拟人、幽默、“偷梁换柱”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把一些深奥的、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学得轻松。以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性魅力,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使学生爱上物理这一门学科,深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
如《楞次定律》教学后,学生对定律内容的理解十分困难,可以形象地对学生讲,感应电流是一个“没有良心的家伙”,它的产生是由于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而产生以后,它又要去阻碍磁能量的变化。正像一个人由父母所生,而他又要去杀死他的父母。同样“没有良心”的还有摩擦力,它的产生是物体之间具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摩擦力的方向又要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正确、持久和稳定的物理学习动机,是广大的物理教师所面临的课题之一,需要长期地、多渠道、多层次地进行。教师要避免说教式教学,更不要幻想开几次会,谈几次话就能成功。它需要学生经过长期的感受、体验,形成信念,而且这种感受和信念要伴随着实践活动才能产生。通过对物理学习动机培养途径的探索,能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信心和激情,做到在愉悦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124-126.
[2]施传柱.层次需要理论与物理学习动机的激发[J].物理教师,2005,(7):1-3.
[3]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