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用好“五点”转化学困生

作者:陈耀华




  实施新课程是为了使每一学生都得到发展。但从客观实际上看,每一学校、每一班级、每一学科都几乎存在一些“学困生”。如何能转化“学困生”,使他们也能发展,也能感受教育和学校的阳光,是许多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用好下面的“五点”,能够较好地起到转化的效果。
  1.珍惜闪光点。任何人都有些闪光点,对于许多学习成绩不好和行为习惯上有些问题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样有闪光点,只是没被承认。因此,要转化学困生,首先必须珍惜他们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作为资源进行开发运用。一是把人看全。学困生也有长处,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发现这些细小而不易被发现的长处,努力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并使之得到发挥。二是把人看活。“学困生”一般具有思想不稳定、情绪起伏大、内心难捉摸等特点,他们既易受消极的影响,也能受正面的教育,这就为促使其转化提供了可靠的心理基础。教师要有耐心、爱心,以沙里捞金的精神发现他们的“善”,帮助他们认识自己。
  2.抓住连结点。教师对“学困生”诚挚的爱是开启这些学生心灵的钥匙。对这样的爱,学生很容易受到感动,师生间的情感无形中就会得到沟通和连结。这时,学生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授”“受”的“合力”,而爱正是这种合力的“粘合剂”。另外,“授”“受”双方融洽的感情也是促使被教育者把“知”转化为“行”的重要纽带。
  3.捕捉转折点。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时机,因为恰当的时机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成为“学困生”前进道路上的转折点。①伊始开端时。新学期、新学年是学生生活的重大变化时刻,他们往往把它作为自己追求新目标的开端,容易萌发新的意识、新的动力,而旧的矛盾和烦恼将在此时得到净化,此时如能因势利导,转化工作必将事半功倍。②初见端倪时。教师要善于抓苗头。苗头是量变的开始,质变的先兆。对好的苗头要从点滴抓起;对坏的苗头要防微杜渐,及时消灭于萌芽状态。③环境转化时。晋升年级、教师调换时;学生对新环境往往产生一种喜悦或担心、信任或怀疑的心态,此时应抓住时机做好“学困生”的工作,使其萌发上进愿望和信心。④遇到挫折时。当“学困生”家庭发生不幸或变故,本人有病或遇其他事故时,教师应主动给学生送来组织的关怀与师生的情谊,这时去做转化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⑤受到激励时。学生听了英模报告,看了动人事迹或受到表扬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充分激发其内驱力,使之把一时的热情变为持久的行动。
  4.慎提敏感点。“学困生”一般具有敏感、多疑、自卑而又自尊等特点,他们对自己的一些过失,特别是道德行为上的问题“旧事重提”非常反感。如对方不慎提及,就无异于揭他的“伤疤”,从而引发其内心的愤怒和反抗。因此,教育者在做思想工作时,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慎之又慎,稍一失言,将追悔莫及。
  5.激发兴趣点。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一种个性倾向,它具有明显的指向性情绪和动力性等特点。如果正确地激发和引导“学困生”的兴趣,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转化效果。在组织“学困生”进行兴趣活动时,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使活动做到“寓教于乐”。要注意融思想性和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使参加者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学困生”一般好动,他们对诸如文娱体育等项活动有着突出的爱好,教师可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以缩小师生心理上的距离,多增加一些共同语言。二是使参加者“各得其所”。要根据“学困生”各自的特点和优点,帮助他们在班集体这个“坐标”体系上找到自己的最适合的位置,在班集体这个舞台上演好自己的角色。
  实践证明,通过对“学困生”有针对性的、耐心的教育,大部分“学困生”能够摆脱“学困”的状态,取得较好的成绩,并重新树立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