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体育教学中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张立峰
学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在各类体育活动中,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及想象力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耐久性、顽强性、勇敢性、自主性等意志品质,为学生将来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启发诱导学生深刻认识健康心理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更要启发诱导学生敢于正视自己在性格上和意志上存在的弱点。例如,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贪图安逸,怕苦怕累,畏惧困难,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等等,如果不克服这些弱点,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将来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在事业上更是难有作为的。只有使学生深刻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才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在体育学习与其它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自觉地去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克服困难。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教师必须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对学习、对事业、对前途的重要性,而不能局限在对完成某种体育学习任务的价值上。因为在体育学习中完成某种练习或达到什么标准,其本身的价值是很有限的,而在体育学习中遇到了挫折和困难,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与顽强拼搏以实现本来难以实现的学习目标,而不是退却和畏缩。
2.在体育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怎样自我调节心态,维持心理平衡。
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稳定。不同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学生会有不同的影响。可以消耗他们长期聚积的大量不利的心理能量,为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而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从而可以消除障碍,达到心理平衡。例如,让他们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或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忘却紧张烦恼;通过一些简单、易学、难度小的技巧性集体项目或自己感兴趣的,易掌握的项目,有意识安排学生之间合作去完成任务,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兴趣,树立自信,调节情绪。选择一些惊险性的项目,如跳箱、游泳、跳水等,要求他们以勇敢、无畏的精神、战胜困难、克服胆怯心理。当学生心理负荷过重,可以利用身体活动如散步、打球、打太极拳等活动来使自己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
3.教给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失败。
挫折心理是客观存在的,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注意对学生挫折心理的正确引导。无论在教学或活动中,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经过一番努力能达到的;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认识挫折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在体育活动中只想到快乐和顺利;要有遭遇挫折的思想准备,提高对挫折的预见性,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要把挫折看成是一种难得的磨练,把思想上的压力、感情上的纠纷和肉体上的痛苦转变为精神上的动力。面临挫折时,会正确对待,勇敢正视,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4.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中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与荣誉的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群体竞争的方式,同伴间的互相激励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如果体育教师能在学生学习可能退却的关键时刻,适时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可以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其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其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练。如球类比赛、接力赛等项目中要融入一些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因为这些比赛和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并把这些意志磨练扩展到体育之外的领域中去,如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遵守社会法制等。
5.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消除学生的自卑心,树立自信心。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常常受到家长、教师的指责等原因造成的。自卑心重的学生意志薄弱,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在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差而体育成绩好的,对于这些学生,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他在体育项目中表现出刻苦锻炼、顽强拼搏、成绩优异,来引导他们只要肯下功夫,认真听讲,文化课成绩就会和体育成绩一样出色,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