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分析

作者:马 宁




  (一)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我们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随着能力培养要求的深入,历史概念的重要性就显得日益突出,因为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既是发展智慧的核心,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教学的中心任务。
  从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的安排来看,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在“单元导入”和“课文导入框”中明确了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据统计,人教版教材必修(Ⅰ)(Ⅱ)(Ⅲ)三个学习模块明确要求掌握的概念分别达到88、71和74个之多,选修(Ⅰ)(Ⅳ)在导入语中提到的重点概念分别是61和52个,考虑种、属概念及其他未列概念估计要三、四倍于这个数字。高中历史新课程和初中教材相比,明显减少和简化了历史基础知识,强化了历史概念和历史理论分析,突出了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倡导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思维能力。这一点是与课程标准规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的理念是一致的。
  强化历史概念教学也是高考命题导向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考试题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在加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由于历史概念便于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问题本质和自主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在高考历史试题的能力题中占绝对大的比重,因为它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理论从教材中寻找文字拼凑答案的应试策略,可以这样说,如果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准,是很难正确作答的。
  从历史概念在高中历史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来看,往往根据中学历史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将其划分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三个层次。显然,历史概念在其中处于中间层次,在以上三个层次的历史学习中,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概念的产生,是历史认识过程中的质变,表明人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学生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深刻分析,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可见,历史概念是历史知识认识上的升华,又是历史规律形成的基础,所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历史史实很容易从记忆中消失,而概念、规律却可以保持长久,甚至这些自主归纳概括并理解掌握的概念和规律性东西可以终身受用。所以,历史概念尤其是理论概念由于抽象程度高,其智力价值也较高。
  
  (二)历史概念分类策略分析
  
  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人脑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本质特性的反映。历史概念的一般分类是:
  一是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范围,可以分为专指性历史概念(史实性历史概念)和泛指性历史概念(理论性历史概念);
  二是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内容,可以分为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名物概念和历史现象概念;
  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方法有:定义法;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对比;实例论证(先下结论,然后对得出结论的途径进行分析,从而论证这种结论的正确性)。
  [案例](以实例论证法为例):展示概念和结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延伸:完全独立的国家、主权、殖民地、半殖民地、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事实论证:引导学生回顾《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内容,后归纳为:由此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及贸易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我国的领土不再完整;主权不再独立;封建的自然经济也开始遭到外来资本主义的破坏。从
  而证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三)历史概念教学的过程策略分析
  
  这里的历史概念教学过程策略指的是教学者遵循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规律和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地、科学完整地学习领会历史概念,藉此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提升的学习活动。它包括:①原则提示:教学者提供学习者历史概念学习活动进行的原则,藉以促进其掌握历史概念学习活动的进行。②问题引导:教学者提供学习者细步的引导问题,逐步地引导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
  基于此,历史概念教学的过程性控制主要体现在教学原则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1.确定历史概念教学教法的基本原则。
  (1)渐进性原则。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概念的复杂程度。
  (2)选择性原则。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班级或同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
  (3)主体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遵循教育规律,把概念教学落实在每节课、每单元、每个专题、每个学期的教学和练习过程中。
  (5)目的性原则。即思考“为什么使用这个方法教”和“怎样使用这个方法教”的问题。
  2.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模式)。
  (1)从理论层面上分析。①根据概念的复杂程度对历史概念进行分级。三级概念含有较多较复杂的历史知识,构成了历史的主干知识,宜采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对比、实例论证等方法。如“君主专制”这个概念可分为“奴隶制君主专制”和“封建君主专制”,而封建君主专制的上一级概念是“封建制度”,同属一级的概念有“封建文化专制”等,分级之后就可以选取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对比、实例论证等方法进行分析。②根据概念的能力级别对历史概念合理分类,不同的历史概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史实概念可用定义法、讲述法,史论概念多用分析综合法。③根据概念的结构把历史概念内部的共同要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或影响等)和特殊要素(历史人物概念的“经历”要素,历史事件概念的“过程”要素,历史名物概念的“内容”要素和历史现象概念的“状况”要素)指定出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分析综合法得出概念。④根据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让学生通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历史概念,多采用比较对比法和逻辑分析法。如不可以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只能讲“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因为封建制度是种概念,君主专制制度是属概念,君主专制制度是封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2)从技术层面上分析。①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直观感受的方法。②运用概念图表达历史概念结构及其关系的方法。概念地图最早是20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通过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的案例而提出的,初级的概念地图包括节点、连线、层级和命题四个基本要素,节点是指感知到的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连接从而形成的意义关系;层级表示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的层次关系。如“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这个上位概念之下“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阶级改革”、“百家争鸣”三个并列的下位概念,“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又是“地主阶级改革”的下位概念,“地主阶级改革”则是三者的上位概念。“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阶级改革”、“百家争鸣”三个并列概念的节点是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其中经济属性决定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则是前二者的表现。③整合其它学科知识的搭桥法。如哲学常识搭桥法、地理知识图示法、语言文字破解法、数学集合图示法等。④历史学科内部知识整合法。联系古今中外、分解概念结构,如“闭关锁国”从背景方面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⑤利用网络、图书资源等引导学生学习的自我探究法。建立历史概念档案、学习袋等。⑥采用美国H·林恩·艾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标准”设计教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