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以“学案导学”为载体 转变学习方式

作者:何 伟




  [摘 要]“学案导学”使传统讲授式的“要我学”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进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本文结合具体实践,从学案的编写要求、“学案导学”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等方面探讨了初中思想品德实施“学案导学”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学案导学 编写要求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其中“学案导学”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载体。笔者以学生的需要为课堂切入点,以学案为载体,以目标性自主学习作为学习的导线,以学生活动创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以多向互动交流作为轴线,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把时间、问题、机会等留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学案及其编写要求
  
  学案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将教材中的内容以及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由浅入深地设计出一系列有“阶梯性”的问题情景、供学生使用的教学指导材料。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还可以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通过引导,利用自己的内化过程来纠正思维的偏差。“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培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注重学法指导,以“导学”“诱思”为特点的教学策略体系。学案教学将传统讲授式的“要我学”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其中编写出理想的学案是实施“学案导学”的重要前提。教师编写学案要注意换位思考,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在学案使用过程中对学案进行进一步修改。
  
  (二)“学案导学”的具体操作
  
  1.用于指导预习。即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对相关重点知识进行圈划、批注。并指导学生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学习列知识提纲,解答相关问题。笔者以教学“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为例,要预习的题目有:①要了解或掌握的基本概念: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理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民主政治的关系;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④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⑤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自学“学案”就能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及重要性;学习难点是体会民族精神并在行动中落实,从而掌握课堂教学的结构,知晓自己存在的疑点。这样,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提高学习效率。
  2.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把学生预习过的学案收集起来,深入了解学生预习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上课的方向和重点。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预习阅读课文,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听课时目标更加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组织讨论,尝试解疑。为促进学生深入教材,理解知识内容,使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教师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借助“学案”中的3个问题进行讨论:①辨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提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②各举一实例说明两个文明的关系。③针对以下两种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与分析。观点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我们首先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先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再来抓精神文明建设。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一切工作服务服从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也不例外。观点二:我国现阶段,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想和封建迷信活动日益严重,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这些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能加强,决不能削弱,更不能放弃。
  在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推荐代表作总结发言,其他同学作出补充或质疑。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的综合能力,而且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自信心得到增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研讨是建立在对学习内容实现初步感知基础上的学习活动。通过讨论,可以对重点内容加深理解并有所拓展,对疑难问题有所分辨,并且能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思维上有所启迪,在交流和表达上有所提高。教师可要求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精读,并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习进程,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通过自学互议,做出自己的判断或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代表发言交流,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盲点问题进行提示。
  (2)精讲点拨,归纳总结。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和两个部分的活动。一是“导”,其中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学法目标的确定与分解,教学步骤的规划和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指导。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教师主要对“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和“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及点拨。
  点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包括在“导学”、“研讨”和“练习”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地予以点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当然,点拨并非代替,教师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练,自求顿悟,从而在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应该先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试着找出相同之处,很自然地转到学习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3)当堂训练,评价激励。练习是教师指异下的一种操作性的学习活动。练习的方式,可以是个人自练,小组合练,也可以是限时训练或考试检测。无论哪种训练方式,都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实现有所巩固(已学知识),有所创新(通过重新组合)的目的,都要遵循针对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本节课提供学生三幅漫画:①一个人站在公章(象征权力)上,手拿着一张网,伺机捞取好处。②一个人把“国家财产”中的半边“家产”背走。③大奖引诱顾客。让学生分析:图片分别揭露了哪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并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结合实际提出一个社会道德风尚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几条建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角度、问题的范围和针对性等方面进行评价,点出存在偏差的地方,鼓励勇于提问,善于提问。
  3.用于组织复习。将若干个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材料,可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有效地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也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若干个内容相关的学案集中研究,挖掘各学案之间的隐性知识和内在联系,重新设计复习学案。这样的学案必然简明扼要,提纲挚领,能有效地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果。
  
  (三)“学案导学”的注意事项
  
  1.“学案导学”要注重系统性和分层性原则。针对一个具体知识点、一节课或一章教学知识设计的学案要尽可能地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因此,学案中既要有知识的剖析、深化和拓展,又要有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这样才符合学习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2.注意“学案导学”的适应性。“学案导学”对师生来说,都存在新的适应性。对学生来说,由于还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在阅读学案的过程中抓不住重点,确定不了自己的“个体疑点”,课下也不会查阅参考书,讨论时没话可说。这时,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深入到学生中作个别化的督促与指导。
  3.要防止将学案理解成一种物化的形式,将学案导学理解成题组练习,或者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实施“学案导学”合乎现代教育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潮流,既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特点。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也能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怎样导的有“度”还需要教师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范一龙.试论“教案”与“学案”[J].甘肃教育,2006,(2).
  [3]王新,李阳.确立学生主体理念,探讨人才培养途径[J].教育探索,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