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摭谈

作者:俞玲君




  [摘 要]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加强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遵循学科规律探讨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殊性,科学地认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与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听觉能力和音乐想象能力等有关问题。
  [关键词]音乐欣赏 教学理念 听觉能力 情感体验 想象能力
  
  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加强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可以说,音乐欣赏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遵循学科规律探讨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殊性,科学地认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教学理念还不够清晰,教学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识误区:如教学中过分关注音乐的教化功能,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性内容的传授学习,过多地安排音乐分析方面的内容,或采用某种概念化、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来讲解音乐作品,使学生忽略了对音乐本身的注意。
  音乐新课标强调“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理念,而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音乐欣赏教学主要凭借音乐这一审美媒介引起受教育者的深刻的审美感受来进行,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一种没有强制的自由状态中产生的,是靠音乐、教师、学生这三者之间的自由交流方式(情感交流方式)渗透心田。审美教育的自由感受的交流,乃是审美自由性在教育中的体现。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因此,笔者认为音乐欣赏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一种感性认识,必须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之后,才能逐步进入更深层面的理性认识。欣赏音乐应根据音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紧紧抓住“聆听一感受一理解”三个环节展开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听觉积极性与情感投入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才能真正促进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树立以聆听音乐为先导的教学理念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首先是特定的音响效果。所以,欣赏音乐必须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之上,学会聆听是进入音乐的唯一途径,引导学生学会聆听是音乐欣赏课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音乐有其特有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它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的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包括节奏、旋律、和声、调式、力度、音色、曲式结构等。培养学生从听觉上把握音乐的表现要素,通过对听觉注意力的引导,增强对音乐的节奏感觉、旋律感觉和对力度、音色等方面的敏锐的辨别能力,是提高音乐欣赏水平的基础。在构成音乐的诸多要素中,节奏是其中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节奏体现了音乐进行中的长短关系与强弱关系,是音乐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引导学生注意倾听节奏的丰富表现力,是增强音乐感受能力的基础之一。
  旋律也是构成音乐最基本的要素,它是由不同高度的音串连起来的音流,是音上下起伏的线条,是作曲家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主要线索,更是音乐的灵魂。欣赏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对旋律进行的听觉感知能力。如上行的旋律常带来情绪的高涨,下行的旋律则常表现出情绪的低落,级进的旋律常带来平稳流畅的感觉,连续大跳的旋律则起伏跌宕,富有动感。发展学生对旋律认知的敏感性,是进行听觉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
  音乐的其他各种表现手段也都各有其特定的表现意义,都是构成音乐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假如学生缺乏节拍感,听不出二拍子与三拍子的区别,就无法理解进行曲与圆舞曲的差别;如果不能听出不同乐器的音色差别,就必然影响对交响乐那炫丽多彩的音色变化的欣赏。只有加强对这些音乐表现手段的听觉感知培养,才可以使学生真正地进入音乐、了解音乐。
  
  (三)引导与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坚持以感受音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声音艺术,在表现内容方面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表达人类丰富的内心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音乐是人类语言的延伸,是一种情感的独白,是人们内心深处思想的表达。所以,欣赏教学要把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情绪作为教学中最主要的中心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音乐造诣和文学修养,对音乐内涵的体验要非常准确真切,教师对音乐欣赏所作的提示应精练而生动,语言要富有诗意和美感,要使人很容易就对音乐产生共鸣和联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
  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长亭惜别》与《楼台会》两段音乐,采用的都是大、小提琴对答重奏的演奏形式,旋律也都非常优美而伤感,但表达的情绪情感却大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用准确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提示学生:《长亭惜别》表现的是一种恋恋不舍的离别之情,旋律缠绵委婉、深情而又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音调时断时续,形象地表现了祝英台想吐露真情而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态。而《楼台会》一段,先由单簧管吹出叹息般的下行音调,把人带入惨淡悲凉的气氛中,接着大、小提琴奏出了那段如泣如诉、令人难忘的旋律,凄惨悲切的音调生动地表达出二人在生离死别之时痛苦绝望的心情。因此,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音乐的情感表现力是令人无法抗拒的,是任何其它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应该特别重视音乐背景文化和介绍,以及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与培养,努力使学生在音乐的情感体验方面更细致、更敏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真谛。
  
  (四)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注重以理解音乐文化内涵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发展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音乐的想象必须建立在对音乐本身准确而深刻的感受与理解的基础上,在欣赏课内要切实培养学生准确地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在形象的基本范畴上和乐曲取得一致。
  与其它艺术形式相同,音乐首先也是一种文化。要想更深入地欣赏理解音乐,离不开文化艺术修养的积累,所以,欣赏教学也应重视加强相关音乐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了解。每首流传于世的音乐名作都蕴含着某个特定时期以及某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都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而由于不同时代、国家和民族在音乐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一首音乐作品又总是表达了作曲家本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适当地了解一些有关作曲家的生平与个性、作品的创作特征和时代背景等,这些对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我国民歌《茉莉花》,其中江苏的《茉莉花》曲调清新,体现了江浙人柔美的性格;而河北的《茉莉花》曲调则趋于刚直干脆,体现了北方人爽朗和明快的性格。学生可在老师正确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间接经验(如书本、电视、电影等)进行有效的想象。但教师的讲解应力求简练,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关注与感受。
  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留意观察、细心体验自然风光、生活场景、社会事件等。例如欣赏民乐合奏《春节序曲》,由于每年春节联欢会的开场都使用该曲,春节又是中国人的一大喜庆日子,学生的这一生活经验是比较直接的,加之乐曲和传统节日的风俗情调紧密相连,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鲜明的音乐形象。
  音乐欣赏教学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欣赏教学理念是影响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加强对音乐欣赏教学理念的研讨,对于音乐欣赏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还需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美)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