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

作者:王桂玲




  (一)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它对树立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内容理论性强,趣味性少,知识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政治课缺少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情感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同时与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如兴趣、信念、动机等,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情感可以影响和调节这些因素的发展,唤起学生对信念的追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其中的道德情感,也就是思想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与调节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创设一个充满情感的教学环境,以取得政治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思想教育、智育和能力培养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政治课教学与情感融为一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只能使学生越听越厌烦。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情感,其思维、理解和记忆等便会受到压抑。有的教师不重视情感教育,教得单调呆板,学生学得被动乏味。这样以牺牲学生的学习情感为代价,单纯追求认知目标,在客观上恶化了学生的学习情感,甚至使学生厌恶政治课。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绝不能忽视情感领域。潜移默化地实施情感教育,追求认知能力、觉悟情感的和谐发展,势在必行。
  
  (三)情感教学的具体操作
  
  实施情感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合理运用教学语言,创设情景、影视教学等手段,有机、有意、有效地进行渗透。
  1.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情感因素。现行的新编教材减少了枯燥乏味的说教,丰富了感性材料,如贴近现实的事例、图片等,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同时,还要对教材中抽象枯燥的部分进行加工整理,力图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感性材料生动化,沟通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的联系。以知识为载体确定情感教育的渗透点、渗透方式,选择渗透情感的时机。
  2.以饱满的情绪和有声有色的语言营造情感氛围。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催化剂。教师走上讲台,有良好的情绪、饱满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一种坚定而又热烈的感觉,能比较容易地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情感的传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外,还要有驾驭语言的基本功。生动的语言描绘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易懂,富有说服力加感染力。
  3.着力抓好后进生的情感调控。后进生是制约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们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满足感,使其不断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低起点─多鼓励─螺旋式上升”的良好发展模式。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情感教育。影视教学能超越时空,把不能直接观察和亲身经历的情景再现出来,通过视听感官的传递,刺激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挥作用。如在讲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内容时,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录像片,使同学们在感受旧社会任人宰割的国耻的同时,感受新中国的强盛,这样容易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把爱国主义升华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而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口号。
  在思想政治课实施情感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已形成了一套情感教育的程序和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果。学生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了较强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