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点体会

作者:张瑞雪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场教学设备上的革命已经在中国的教室里迅猛地展开了,而语文课更以其丰富的信息及其文字书写量大而费时的特点,期待着多媒体的普及和有效利用。在这方面,本校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展开了一些实验研究。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的活动,确立科学、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特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资料查询,协作交流,模拟操作多媒体情景创设以及动态模拟展示等探究性活动,并在课堂汇报过程中,完成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反馈和指导,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培养学生形成“超文本”的技能
  
  电脑超文本主要由节点、联合、网络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它是含有热单词、热短语和热图形的文本,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数据。通过链接的方式将信息组合成网络信息库。点击某个热短语和热图形,浏览器就会跳到当前超级文本的另一地点和另一超级文本。
  超级文本显示结构不同于传统文本的固定式线性结构,它是一种多维立体的网络的结构。他的结构处于多个维面的交叉点上,网上连通就能实现文本节点的跳跃,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学生驾驭了超文本的写作,也就完成了“换笔”’(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形成网上获取知识、加工、反馈、整合的能力,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之一。一个人没有掌握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的语言和技能,就会成为时代的弃儿,成为新的文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文盲”进行了全新的定义,即现代的文盲是指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和处理的人。
  语文教学不仅是要教会学生一种写作技能,更重要的在于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知识,形成能力的能力”,对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适合个体发展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供专门用于自学电脑的演示性光盘:“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畅通无阻”等,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各取所需,自求发展,从而寓教法于学法之中,使教法学法化。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法,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能力,诸如学生用探索法学习的能力,独立从事实践操作的能力等。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
  
  (二)培养学生适于网络交际的语言能力
  
  1.活用“电脑”语言。传统的写作是以文字表述为主,而在以多媒体为手段形成的电子文本中,除文字之外,符号、声音及二维动画都成了电子文本的“表情语言”“有声语言”。尤其在电子邮件和“聊天室”中,人们适时采用创造出的“脸谱”语言,表情达意,眉目传情。这种“脸谱”语言简洁、含蓄、形象、幽默,给电子文本增添了无限情趣,并与文字语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网上交际任务。
  2.善于提炼“关键词”。超文本的电子读物和依靠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环球巨型资料信息出现以后,以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被打破了,读者根据自身需要所调阅与组合成的许多文本结构都是前所未有的。传统文章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文本只能列出章节的标题,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写作和调阅的文章,则需要把每个句子或段落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块,并使之相互之间建立起多种网络化联系点,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尤其重要的是,对每篇文章乃至章节都应选择最适当的“关键词”来概括其内容,以便给读者提供迅速解决的检索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文章纳入信息社会中巨大的“文章数据库”。要适应电子文本的这一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提示性词语的锤炼,着力于语言信息筛选、鉴别的教学。如“用三个形容词准确描述自己,并连词成段”的练习范例。
  3.熟用交际语。要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交际性和论证性的常用熟语,如“我认为……”“我的做法是……”“我的观点是……”“我看……”“总之”等,把握全文的篇章结构。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不再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变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