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让历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作者:唐乐莲




  笔者有幸参加了贵州省第三届历史优质课遵义赛区竞赛,在这次赛课活动中,学生和我配合默契,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让我对课堂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这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课堂的魅力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课堂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生成性。下面就这次活动谈谈我的收获,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课堂特写
  
  [镜头一]我在这次活动中进行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人教版)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这节内容中“百家”思想有个深刻理解,我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出发,预设了一个“百家讲坛”栏目,题目是“你最喜欢哪家的思想?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许多学生都谈了自己最喜欢的学派的思想,并且说明了喜欢的原因,突然一位女生举手站起来问:“老师,我想说的不是我最喜欢的,我想说我最不喜欢的,行吗?”这是在我这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中没有预设的,从她请求的口吻和恳求的目光中,我看出了她急切期待着回答这个问题,我怎么能挫伤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于是我抓住契机,对全班同学说:“从这位同学高举的手上,我感觉到了她求知的热情,我想她的见解一定与众不同,我们请她跟大家说说,与大家一起分享,让我们鼓掌给予她有力的支持,好吗?”在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中,这位同学满脸自豪地道出了她最不喜欢法家韩非思想的独特见解:“现在是和谐社会,我们提倡的是‘以人为本’,应该坚决反对韩非严刑酷罚的那种法治。历史上秦国虽然利用法家的思想强大起来,但这不也成为了它很快灭亡的祸根吗?”她的观点果然具有创造性,为了让她今后能继续发扬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及时给予她激励性的评价:“你的这种观点真新颖,想法很独特,让我和同学们受益匪浅。在这个问题上,你可以当老师了!”教室里又响起了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镜头二]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对“百家争鸣”一目内容中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备课时这里我没有预设学生分组讨论,而只是预设了这样的问题:“百家”主要有哪些学派?各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前两个问题的处理一切正常,但学生在回答各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时,虽然把教材中所有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一一列举出来了,但仅靠这样的简单回答,显然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理解这部分内容。然而,在课堂上我肯定是不能打断学生回答的,于是我对回答问题时的学生给予了及时评价:“这位同学非常认真,答得很不错。但是同学们要注意,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算是学会了学习。下面我们分组对各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进行讨论,深刻理解和吸收各代表人物的思想精髓,指导我们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好吗?”学生分组讨论果然非常激烈,各组分别表达和交流了各自的看法。
  
  (二)教学感悟
  
  通过《中华文化勃兴(二)》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一堂不完整的历史课并不见得就是不成功的课。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图景出现后,教师要善于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
  1.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教育契机。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育契机本来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良机。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经常运用许多巧妙的教学技法,而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很可能就容易忽略这些随机出现的“突发事件”。灵感稍纵即失,火花瞬间即灭,教师能不能及时捕捉住灵感、火花,并将其变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还需要教师的智慧。这种智慧源于教师用知识的底蕴和精神底蕴的长期滋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处理生成看成是一种教育智慧,并以高超的智慧来把握和调控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展现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好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让看似冰冷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温柔丰满,让优异的孩子灵机闪现,让吃力的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使历史课堂萌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可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是教师高素质的体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2.善于构建课堂生成的弹性预设。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人们总是把生成看成是一个意外,课堂没有了灵气,当然就无从奢望课堂的生成。相反,在新课程中,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增加了,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能力增强了,必然不断地生成许多新问题。所以,面对新课程,作为历史教师的教学预设需要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注入学生学习设计的内涵,充分考虑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把生成看成是一种追求,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更多的弹性时空,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形成一种弹性预设。
  3.善于活用课堂生成的赏识评价。与人交往,贵在相知相识,贵在互相尊重与赏识。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神秘。实际上,我们的评价“无时不在,也无所不在”,一个赏识的目光,一次轻微的赞许,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让孩子感到无限的温暖,都会在学生心底激起涟漪。这是课堂教学互动的“纽带”,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心理学研究证明,教育者期待和热爱的情感,能唤起受教育者的幸福愉悦的感情,从而乐于接受教育,产生自强不息的强大的内驱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评价相互赏识、相互激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才可能随时生成。教师课堂上的评价语言没有预设,只有动态的生成,而这一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艺术,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4.善于展开课堂生成的深层对话。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更不是缺少思维价值、学生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的频繁对答,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的、智慧的对话。“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地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从“填鸭式”的枯燥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以“疑”为轴、解“疑”为线,互动、合作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说与别人不一样的话,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被灌输的“瓶子”,不再是书本的奴隶、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团待燃的火”,是历史课堂真正的主人。
  5.善于营造课堂生成的和谐氛围。心理学家认为,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中,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子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民主、自由、合作、向上的宽松教学氛围,营造一种教也愉快、学也愉快的多维互动的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一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及时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孵化有效的课堂生成。课堂上师生之间这种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关系,能使学生体验到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得到激励、鼓舞、感化和指导。
  
  (三)实践综述
  
  上述课堂中的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这种赛课活动中,是许多教师从来没有遇到过,也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当然,这节课如果继续按照原来的教学预设亦步亦趋地组织教学,应该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的教学却否定了现实,是对学生活力的亵渎、阻碍和压抑。所以,面对这种情境,作为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程序,有效地创造互动的课堂情境,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更是以人为本的实践,让动态的生成带给学生更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浮想联翩、妙不可言的感受,形成彼此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内心的澄明和视野的敞亮,让历史课堂更加鲜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