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李立文




  [摘 要]音乐教育在发展孩子们的创造力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笔者就“怎样在中学音乐课堂中运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课题,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新课标 音乐课 课堂教学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中小学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作为创造性最强的学科之一,音乐在人的发展和个性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即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笔者试着就“怎样在中学音乐课堂中运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课题,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加强学生大脑开发,奠定创造性思维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就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据有关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和右脑功能及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3~9岁是创造性的启蒙时期;9~22岁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22~28岁是创新能力的结实时期。可见学生在校时期正是培养他们创造性的重要时期。因此,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既要注重右脑潜能的开发,多增加唱游活动及左侧肢体训练,兼顾学生左右脑平衡发展,又要注重引导、培养学生音乐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二)以好奇诱发兴趣,引导学生创新
  
  中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重视和发掘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给学生欣赏施特劳斯管弦乐曲《剪彩波尔卡》时,我有意识地问学生:“你们觉得乐曲是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有一位学生回答:“我听到了火车汽笛的鸣叫,接着火车启动了,很快火车就在铁轨上奔驰,上面还有愉快的旅客……”我趁热打铁:“这位同学说得很生动,为了纪念某铁路通车,作曲家写下了这首带有描绘色彩的《剪彩波尔卡》。那么,假如你是作曲家,你会用什么音乐来表现汽笛的鸣叫、火车的飞奔、还有旅客愉快的情景呢?”学生们很兴奋,各抒己见。有人说用铜管乐,有人说用鼓乐,有人说用长笛的跳奏,有人说用长号上行旋律,更有甚者说用大炮的声音等等。毋庸置疑,一两个小小的疑问,已完全将他们创新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
  
  (三)鼓励主体参与,以情境激发创新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变得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位学生的表现欲,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当学生的想法或表现明显不对或不完善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维持创新的热情。例如,上《卖花姑娘》唱歌课时,几个前排的女生报告说:“老师,他们几个男生总是瞎唱乱唱的。”为了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我便给了他们一个眼色。课后,我把那几个学生请到身边,耐心地鼓励他们把课上“瞎唱乱唱”的东西再唱给我听一听,这几个小家伙叽里咕噜地学起了叫卖声、恳求声,噢,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他们心中的卖花姑娘的歌声,我差一点就扼杀了孩子们瞬息间美妙的创造意识!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创新思维的火花,关键是教师如何看待学生课堂上的瞎唱瞎跳,是点拨、引导、培养,还是……毋庸置疑,创新意识需要教师主导下的有意识的培养。
  
  (四)融合姊妹艺术,拓展想象形式
  
  与姊妹学科协同融合。与文学、美术相比,音乐内容更具有不确定性,它既不具有美术那样的直接描绘现实对象的能力,也不具有文学那样运用概念来描述客观对象的能力,音乐所能表现的主要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反映和心理体验,中小学生在不借助其它艺术手段的情况下,很难直接地把现实生活的具体形象和作者的思想观念同时以具体的音乐形式传达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融合姊妹学科的艺术特点,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力和再造想象力来补充音乐所不能直接表达的这些方面,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从而转化为客观世界的形象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具体、更形象、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艺术。如在欣赏《森吉德玛》时,可配合教师有表情的诗歌朗诵,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并要求学生在听完音乐后,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最后还可以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自由结伴即兴舞蹈。
  
  (五)大胆探索,鼓励学生尝试创新
  
  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不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的制约,自己“试一试”。在学习进行曲体裁的歌曲时,当学生唱会作品后,让他们模拟行军动作,昂头挺胸,踏步摆臂,声音洪亮,精神抖擞地演唱歌曲。在学唱优美、欢快的歌曲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创编简单、流畅的舞蹈动作,学生们集思广益,调动身体各个部位去表现音乐。在学生参与表演创作时,教师要及时引导、表扬他们,使他们在心理上得以满足,更重要的是他们无意识地学到了知识,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唱跳结合”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挖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协调性等素质。
  
  (六)提倡“求异”,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提倡“求异”思维,教师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观念,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跳出教师和课本的思维圈子,在音乐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有一位老师在给学生教唱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时,歌词中“大海边哎,沙滩上哎,风吹榕树沙沙响……”激发了他的灵感,他便让学生们用上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感受编歌词。有个学生随口唱出“高山下哎,草地上哎,风吹树枝点点头……”。有的学生在表演时还加上滑音、颤音,饶有风趣!这件事给了我深深的启发,此后,我便很注重引导、启发学生去自由发挥,“求异”创新,进行歌词、节奏和旋律的创编,让学生在掌握课堂内容后,无拘无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音乐,去抒发自己的情感。
  
  (七)展开联想,放飞学生思维的游丝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而音乐又是想象和联想的源泉。音乐具有音乐形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模糊性”,反倒为创作者和欣赏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联想空间。音乐的语言分描绘性和象征性两种,描绘性语言是能够通过模仿、联想等手段达到写景状物的目的的,但以声音作为物资材料的音乐更多地决定了语义表达上的抽象性,更何况无标题音乐在乐义的理解上是存在有很大的空间的。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赏,并鼓励他们多发表意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的游丝,让艺术想象在审美的天空自由翱翔,从而化音乐的间接性为无限性,变不确定性为艺术的再创造,把有限的音响变作自由的心境。
  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我们要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去学习。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因此,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付余平.音乐课堂创新实践的探索[J].儿童音乐,2003,(7):37.
  [2] 韩霞.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4):82.
  [3] 杨桂萍.浅谈现代音乐课堂中学生主体参与[J].黄河之声,200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