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之比较

作者:王乐蓉 蒋录全




  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人知识、技能及谋生的本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使人成为人,进一步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
  1993年,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和教育学者张文质对话时,提出了教育的三个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从此一种以生命整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新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
  2001年,一项命名为“生命化教育”的课题实验,正式在福建省城乡学校以及全国各地的学校渐次展开。
  生命教育的研究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思考,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死亡学的研究,1959年心理学家赫尔曼《死亡的意义》一书的出版,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大众对死亡问题的研究兴趣和关注。与此同时,美国又在学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新课程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教育分支科学,后来发展为生死教育。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通常认为,最早提出“生命教育”概念的是1979年在澳洲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该中心目前己经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一员,主要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让孩子远离毒品,给他们一个正向而积极的生命大起点。该中心认为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创设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是防患于未然之道。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影响迅速扩大。
  20世纪九十年代初,生命教育在台湾一些学校和个别地区推行。自1997年起,民间机构连同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再度关注生命教育的发展,制订了一连串的计划,包括课程计划。2000年台湾“教育部”成立生命教育委员会,并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21世纪初,香港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2001年12月天主教香港校区出版了《爱与生命》教育系列,对于婚姻的意义、家庭生活的真谛、贞洁的德行、性教育、人际关系和生命的意义提供了有关素材,并建议将这些内容纳入到有关科目之中。2002年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并在多所学校推广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课程,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增强抵抗逆境的能力。
  2004年5月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标志着中国大陆生命教育已经取得合法地位并进入推行阶段。
  
  (一)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比较
  
  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但许多人对他们的区别并不十分了解,为此,笔者从它们的概念、特征、内容、目标、原则及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见下表)。
  
  
  (二)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1.生命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1)各个学科如何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发掘生命教育课程资源,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
  (2)对深化教师生命教育理念及如何结合一些优秀、典型的课堂教学个案对教师进行培训的研究。
  (3)生命教育研究中德育建构的研究。
  2.生命化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1)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以及教材的设计等方面确定以人的生命得到提升作为教育目的,使教育目的实现生命化。
  (2)人的生命具有未特定性、自主性、创新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应当以生命的提升作为教育目的。教育史上关于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主要有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它们是辨证的相辅相成关系。虽然教育归根结底要受到社会的制约, 但最终以人的生命得到发展为契合点。
  
  参考文献:
  [1]张伟.人的和谐发展需要生命化教育[J].教育评论,2007,(1): 7-8.
  [2]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5.
  [3]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J].当代青年研究,2003,(6).
  [6]黄建春.论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实施[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内部资料),2005.
  [7]陈婷.关于我国中学生命教育问题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内部资料),2005.
  [8]张娜.生命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内部资料),2004.
  [9]牟忠彦.生命教育观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内部资料),2004.
  [10]杨建朝.教育目的选择:从社会化到生命化[J].基础教育研究,2006,(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