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从“校园定向运动”走向“校本课”

作者:胡益政




  [摘 要]本文结合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理念,把定向运动引入课堂教学,并整合多门学科知识,创编教材,自制地图和器具,把它开发成体育校本课程。对课程目标、开发原则、教材建设、教学方式、学习评价和课程管理等进行研究,使“校园定向运动”走向“校本课程”。
  [关键词]校园 定向运动 校本课程
  
  所谓定向运动是指利用一张详细精确的地图和一个指南针,按顺序到访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者为胜的一项体育运动,通常设在森林和郊外进行,也可以在公园和校园里进行。2006年9月以来,我们结合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理念,对“校园定向运动”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整体的研究,使之提升为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
  
  (一)课程目标
  
  1.从身体角度定位。体育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沐浴阳光和呼吸新鲜空气,到操场上和大自然中去锻炼。校园定向运动使学生在校园自然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速度和耐力素质;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特别是奔跑和爬跨能力;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记录学生的成绩和心率次数的变化。
  2.从心理角度定位。体育也是娱乐,让学生借体育享受生活、娱乐身心。校园定向运动使学生回归自然,放松心情,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其判定方向的能力和智力水平;培养果断勇敢的精神。
  3.从文化角度定位。体育是人类灿烂文化的一颗奇葩,让学生了解体育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结晶。校园定向运动不仅是运动,而且与美术、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4.从社会角度定位。校园定向运动密切了师与生、生与生、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助于树立“绿色环保”意识;树立互助意识、生存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建设
  
  改革单一的、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教材体系,建构使学生在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全面发展的校本教材。“校园定向运动”教材与《体育与健康》教材是相对独立、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交叉的关系。“校园定向运动”教材具有教学性、教育性和锻炼性的综合性特点。例如,识别地图、方位判断、学科知识、奔跑技能和运动战术等就具有教学性;培养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和趣味性等就具有教育性;该项运动素材本身就具有锻炼性。教材整合了体育与健康、美术、地理、历史和生物等学科的内容,渗透了校园文化和安全教育的元素,寓教于乐,趣味性强。真正是一项“智力+体力+热情”的活动。(见表)
  
  
  (三)教学方式
  
  1.组织形式。打破行政班授课制,采用走班授课的组织形式。每学期开学初把列入校本课程计划的“课程简介”公示给学生,由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学习。2007学年第1学期(9月初)共推出9个校本课程,期中选修“校园定向运动”的学生共计205人,高一段123人编成3个班,高二段82人编成2个班。每周一至周五下午的第三节课为体育校本课程——“校园定向运动”。
  2.场地与器材的开发。场地利用:校园道路、楼道、广场、绿化带、操场和各类建设等。自制地图:由教师制图、学生制图、师生制图,并设计运动线路,设定点标。器材准备:制作与地图相适应的“打点卡”;在点标处(实地)挂好做记录用的“彩笔”或“图章”等,用橡皮筋固定,便于使用。
  
  (四)学习评价
  
  认知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认知度得到提高,对该项运动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技能方面:提高跑、跳、跨等运动技能,运动能力明显提高。机能方面: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锻炼,健康水平明显改善。情意表现: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意志品质和创新精神。
  
  (五)课程管理
  
  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负责。教务处落实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工作,教科室组织体育、美术、地理、生物和历史等学科教师共同研究教材,体育教师负责授课。学生日常考勤由任课教师负责记录,考勤达到应到次数的9/10且成绩评价合格,学分认定为1个学分。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徐新泉.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2007,(9).
  [2]张长勇.小学生定向课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6,(3).
  [3]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