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作者:巴换丽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新颖、富有实效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现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教育性。这些课文中有的用儿歌、童话等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如《父亲和鸟》《红领巾真好》等课文,读来旋律明快,琅琅上口,发人深思;有的课文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描绘了祖国壮丽山河的美丽神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黄山奇石》《葡萄沟》等课文,读后有如身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有的课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人世间真挚美好的感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地震中的父与子》《秋天的怀念》等课文,读来动人心魄,感人肺腑。怎样才能让学生迅速地融入到作者描绘的情境和氛围中去呢?可以利用图像、投影仪、生动形象的语言或相关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气氛,把课文中描绘的意境再现出来,把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教室黑板的正中间挂上周总理的遗像,墙上贴着当时追悼会的图片,播放哀乐,再辅以我字字血、声声泪的导语,在这种悲痛哀伤的情境中,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对课文作者描绘的失去总理的无比悲痛,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爱戴敬仰之情有了切身体会。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歌谣、讲故事、游戏、演示、实验、设置悬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例如教学《棉花姑娘》这一课时,可提前准备各种花(包括棉花)的图片,在一上课时就出示给学生认识,然后在图片中指出棉花,在学生从表面形象感知后,介绍棉花的用处,再顺势导入:棉花是人类的朋友,人们亲切地管她叫“棉花姑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棉花姑娘》,开始新课。而《小熊住山洞》《狐狸和乌鸦》等课文可以采用让学生戴头饰分别饰大熊和小熊,狐狸和乌鸦的角色演绎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导入比较生动;在教学《开国大典》这一课时,可以采用课前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的相关片段来导入较合适。又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可以从播放演唱《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提起学生的注意后,再给学生讲解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以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深情厚谊,并由此导入新课,这对于距离那段历史较为遥远的学生来说,更能提起兴趣,加深印象。
  
  (三)由原有认知导入新课
  
  由原有认知导入新课就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探究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寓言《守株待兔》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说出一两个,再进一步总结寓言故事的共同特点——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再顺势导入新课:现在我们来学习一则新寓言《守株待兔》。
  有些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可以采用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方式导入新课。例如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玻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东西。同学们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用途?”让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虽然语言不多,但起到的是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作用。这不仅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作了铺垫,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去自主探究新知。
  
  (四)解释文章文题,导入新课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的课题在文中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具有广博的含义,如《将相和》、《草船借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在学习这一类课文的时候,解释文章的文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阅读重点和思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解释:“将”指赵国大将廉颇,“相”指赵国上大夫蔺相如,“和”指和好。顾名思义,“将相和”也就是廉颇和蔺相如二人从产生矛盾到和好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到后来为什么会和好?
  
  (五)开宗明义,导入新课
  
  所谓开宗明义,就是指上课一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具体目标。这对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活动有定向作用。学习目标可以由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明确提出,也可以用师生共同商讨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把教师拟定的学习目标变成学生自己主动争取达到的学习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应本着“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有层次地拟定,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人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只要求一部分学生达到的发展性要求。
  除上述方法外,导入新课还可用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方式,只要“吃”透教材,多多实践,潜心研究,细心总结,就能创设出别具匠心而又实用的开课导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