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谈电教媒体对审美教育的促进作用

作者:孙继虎




  [摘 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会使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优化教学过程,尤其在对文学作品鉴赏方面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现代教学技术 审美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电化教育与新课程的结合就是要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曾指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很明显的毛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也只有艺术才具有的宝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能有力地促进语文审美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一)用电教媒体,精心创设审美情境
  
  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审美情境对学生不是强行给予的而是从学生的心理自由出发而设定的。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有的教师自己讲得绘声绘色,甚至已陶醉其中了,可学生们几乎个个一副木然的表情。显然,学生并没有从中感受到美,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精心剪辑、组合一段录像片,范文配以优美的画面:嫩草、繁花、和风、细雨、放风筝的孩子、披蓑带笠的农民……“春天来了……”学生们激动起来,脸上洋溢着春天,心里滋润着春天,教室里浮动着春天,朱自清语言里流淌着春天。没费多大力气,学生们就感悟了春,就理解了文章,就体会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魅力。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的直观和富有形象感的特点,既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又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步产生与文本相近的情感,融入文本的审美意境中。
  
  (二)用电教媒体,发掘教材的美点,揭示深层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去欣赏一些美丽的词句,或仅仅停留在对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美、形象美等客观美的表层品味上。而应结合作家的个性与写作时特定的心境,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或形象美等客观美所表现的那种深层性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不仅领略到“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隐含的高尚情趣,从而把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结合起来。电教媒体能通过声音、色彩、形象感染人,全面调动学生的“触觉器官”,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就情节而言是简单的,似乎很容易把握,但就主题而言却是深刻的,因为时代的“隔膜”,学生们往往不能“甚解”。学生们读完《孔乙己》,有的教师让他们谈体会,大都说:“孔乙己挺可笑的”,“也有点让人同情”,“书呆子气十足吧!”很少有人会想到孔乙己的性格悲剧是个社会悲剧,他是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更不会有人想到“短衣帮”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悲哀。他们与孔乙己本是同一阶层之人,却赏玩杂耍般笑着看孔乙己走到穷途末路。这里,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孔乙己》这一故事片,再组织学生谈论,他们的认识就大不相同了:“人情冷漠!”“世态炎凉!”“是封建教育制度造就了他们,毒害了他们——孔乙己、‘短衣帮’、掌柜的、甚至丁举人。”学生们回答时有的摩拳擦掌,有的咬牙切齿,甚至有的眼圈红红的。在影片塑造的情景中,面对这样沉重的主题,谁还能轻松的起来,笑的起来,调侃的起来。就这样入情入境,学生挖掘出了教材的深层美点。
  
  (三)利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康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认识的功能。”审美想象的培养,对语文审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语文审美创造的前提。作为文本的文学作品之美,不是单纯凭直观就可领略到的,它往往隐蔽在艺术形象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也常常蕴涵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学生们单从字面是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的,而靠形、色、声的刺激就容易多了,电教媒体恰恰可以起到这一桥梁作用。
  古诗词凝练而意韵深远,就像中国的水墨画,讲究“题外之旨”“弦外之音”,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真正体味其精妙之所在。有的老师讲授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时,学生觉得平淡乏味,没有意思。这里,可以制作课件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与文意相符的画面,让学生以背井离乡、漂泊四方的流浪汉身份,置身其中再来体会此曲的内涵。学生们开始是静默,继而就活跃起来了。在教师的引导下,整首曲的意境浮现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看似孤立的九种事物,点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深秋晚景图,接着用“夕阳西下”的动态,进一步渲染了色调已经非常凄冷苍凉的暮色,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天涯的流浪汉的凄苦形象。作者发出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慨叹,绝无半点造作之态。在这独有的苍凉意境之中,学生丰富了想象力,“昏鸦”有“枯藤老树”为家,“小桥流水”之畔亦有祥和的人家,而独有“我”——“断肠人”漂泊在“天涯”的这样一幅画面映入脑海。由此突出了“思”情,马致远“秋思之祖”的美誉也随之而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意就在这虚实相间的画面中传达出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语文的审美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毋庸置疑,电教媒体独特的桥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