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语文课堂的优化整合

作者:付玉兰




  多媒体教学手段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广,它以图文并茂、影音结合、动感无限的课堂优势,深得师生的喜爱。但究竟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有些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过分展示“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而忽视语文课实质的弊病,有的教师只是在有人听课时用一下多媒体手段,用来装一下门面。那么,怎样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以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而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出示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多媒体手段有效扩充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够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让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为我所用。其铺天盖地、势如排山的信息量和知识源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建造特征。教师可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三)以多媒体手段丰富作文素材,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其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如学习了《黄河之水天来》之后,让学生以“水”为话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想。学生写之前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展示黄河画面,配上《黄河大合唱》音乐,而且穿插大量水的镜头。结果学生的想像和思维异常活跃,跨度很大,有的写到了“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有的想到了如何治理黄河的泥沙,有的联想到近年来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有的甚至以童话的形式把缺水的灾难展示在世人面前。学生由此懂得了什么是想像和联想,以及如何去运用,思维得到极大拓展。
  
  (四)以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诗文朗诵,让学生在图画中如同身临其境,观览八百里洞庭胜况;在名家朗诵中体验迁客骚人的荣辱忧乐,从而更深刻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这样的效果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把以往不能运用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扩大了资源的占有量和利用率,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